首页 > 技巧 > 正文

为什么你的故事没人追?因为主题设定决定了作品的生死

技巧 1个月前 (03-29) 浏览 33

在叙事文学体系中,主题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小说的基因密码,从根本上决定了作品的独特 “性状”。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将主题比作照亮整个创作过程的灯塔,这一比喻生动地揭示了主题在小说创作中的核心导向作用。

从认知价值来看,刘慈欣的《三体》堪称典范。这部科幻巨著通过宇宙社会学这一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了文明在宇宙中的存续命题。它打破了人类对自身和宇宙认知的常规边界,引导读者思考在浩瀚宇宙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生存竞争、道德伦理以及技术发展对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认知视野,让人们在阅读中对宇宙和人类自身有了全新的理解。

余华的《活着》则在情感价值方面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以平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读者在福贵的故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苦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这种对时代苦难的集体记忆的唤起,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活着》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经典之作。

根据 2023 年起点中文网用户调研数据显示,高达 67% 的读者在选择作品时,首要关注的便是主题的创新性。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主题在读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印证了主题作为小说核心价值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更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通过主题,读者能够走进作者构建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小说创作领域,建立一套合理的主题评估体系,对于提升作品质量和吸引力至关重要。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从新奇性、共鸣强度和延展空间三个维度对小说主题的吸引力进行量化评估。

新奇性指数主要衡量主题突破常规认知的程度。以克苏鲁神话为例,它所创造的 “不可名状恐惧” 这一概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恐怖文学的叙事模式和读者的认知习惯。在克苏鲁神话中,恐怖并非来自于常见的妖魔鬼怪,而是源自未知的、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这种对未知恐惧的独特诠释,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悚体验,其新奇性指数极高。

共鸣强度则侧重于检测主题触及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度。《小王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看似简单的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以孤独、友谊和爱情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小王子的冒险经历,引发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在小王子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孤独的滋味、友谊的珍贵和爱情的美好,这种强大的共鸣强度使得《小王子》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作。

延展空间主要评估主题支撑系列化创作的可能性。漫威宇宙的多元宇宙概念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为漫威系列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多元宇宙的设定下,不同的平行世界拥有各自独特的故事线和角色,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漫威宇宙体系。漫威可以基于多元宇宙概念不断推出新的电影、漫画和电视剧作品,满足粉丝对漫威世界的持续探索需求,其延展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起点中文网的数据显示,通过以上三个维度创作并筛选出来的的作品,读者留存率提升了 41%。

以下是三类主题驱动创作的实践例子,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第一类:以概念为原型构建主题

  1. 采用 “问题导向法”:以《流浪地球》为例,其创作始于 “太阳危机下的文明存续” 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假设。作者刘慈欣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构建了一个在太阳即将毁灭的背景下,人类为了生存而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宏大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断探索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各种可能性,包括科技发展、社会变革、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深度的小说世界。
  2. 运用 “跨界嫁接法”: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主题概念。比如将赛博朋克与聊斋志异融合创造《偃师》,赛博朋克代表着未来科技与城市的冷峻、机械感,而聊斋志异则蕴含着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奇幻、神秘色彩。两者的结合,在现代科技与古老传说之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塑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故事和角色。在《偃师》中,可能会出现拥有高科技义体的古代工匠,或是在虚拟世界中演绎的聊斋式奇幻爱情,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为小说主题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第二类:以冲突为核心设计主题

构建 “主题 - 角色 - 情节” 三角驱动机制,使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以《银翼杀手》为例,其主题聚焦于人性异化,探讨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和道德困境。在角色方面,复制人被设计为拥有人类外表和情感,但却被剥夺了真正的人权,他们不断寻求身份认同,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情节则围绕着记忆移植引发的存在主义危机展开,复制人被植入虚假记忆,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过去和身份产生了深深的困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这种三角驱动机制,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读者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第三类:以时代为元素植入主题

  1. 捕捉 Z 世代精神症候:如《诡秘之主》就巧妙地融入了 “内卷化” 这一当下社会热点议题。在小说中,主角克莱恩身处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神秘世界,他在追求力量和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 “内卷” 的无奈和困境。这种对 Z 世代精神状态的精准捕捉,使小说能够引起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吸引力。
  2. 融合前沿科技议题: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在这方面堪称先驱之作,它前瞻性地探讨了脑机接口伦理问题。在小说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中,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人类可以通过连接大脑与计算机网络,实现意识的直接交互。然而,这种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困境,如隐私泄露、意识控制等问题。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叙述,引导读者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深远影响,使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最后来说说主题设计需要注意的误区。

(一)主题空洞化陷阱

具体表现:在小说创作中,部分作者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如采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华丽的辞藻等,却忽略了主题的深度和内涵,导致作品思想贫瘠,缺乏灵魂。这种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可能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在阅读后却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二)同质化困境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起点玄幻题材重复率达 38%,这一数据反映出小说创作中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在同一题材领域,许多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设定相似,缺乏创新和独特性,导致读者审美疲劳。

    突破同质化困境的关键当然是对主题的创新,比如《深空彼岸》将科幻与民俗相结合,在科幻的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等,为科幻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清明上河图密码》则将悬疑与非遗相结合。

    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了解主题的重要性,对主题的设计和创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