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10 种 开篇别去碰,谁碰谁扑

开头没写好,后面全白搭!
我整理了 10 种小说常见开头雷区,基本是编辑和读者看到就会直接关掉的类型👇
- 1. 开头写天气,毫无信息量
很多作者认为开篇描写天气能营造氛围,比如 “狂风呼啸,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被阴霾笼罩”。
没错,开篇写天气确实能营造或烘托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开篇的天气描写与人物、事件毫无关联,只是孤立的存在,那就是无效信息,不但写了没用,还会让人反感。
我们要时刻记住,读者关心的是故事本身,如果开篇就要面对与核心内容无关的天气描写,容易觉得枯燥。
好的氛围营造应是与人物行动、情节发展紧密相连的,比如主角在暴雨中艰难前行,去完成一项紧急任务,此时的暴雨描写就有了意义,既渲染紧张氛围,又推动情节发展。
- 2. 配角喧宾夺主,主角还没露脸
开篇花大量篇幅描写配角身世或路人戏份,而主角迟迟不登场,这是大忌。
例如开篇三章都在写反派如何谋划夺宝,主角直到第四章才出场,读者看小说大多想代入主角的视角体验故事,开篇不能第一时间展现主角,读者难以找到代入感,甚至可能因代入错误角色而弃文。
除非你有极强把控能力,或者对自己的写作技巧非常有自信,不然的话在故事开头,应集中刻画主角的困境或目标,配角戏份可后续穿插。
- 3. 人名难记又陌生,一口气堆五六个
开头一口气抛出一堆人物的名字,像 “李逸风、赵羽裳、林霄、苏瑶、陈宇轩、王梓涵”,故事还没怎么展开,人物却一个接着一个出场,会让人头昏脑涨。
小说开头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太多陌生人名会让读者记不住,分不清谁是谁。
这时候如果人物的名字中再出现生僻字的话,那么被读者嫌弃的概率就更大了。
如果在情节推进过程中,确实需要多人出场,避免不了,不妨在开篇时用特征代替名字,如 “戴墨镜的男人”、“扎马尾辫的女孩”、“刀疤脸的汉子” 等,待读者熟悉这些角色后再引入名字。这样的话,因为有了人物的特征,再慢慢引入人物名字的话,给读者的印象就会深一些。
- 4. 啰嗦自述、作者碎碎念式开篇
有些作者一开篇就以主角或自己的视角长篇大论,比如 “我叫林晓,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镇,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恩爱,邻里和睦……”
这种自述缺乏情节的冲突和吸引力,作者应避免在开头进行冗长、无意义的自我阐述,尽快带入充满矛盾和悬念。
- 5. 一上来堆砌设定,全是世界观
开篇大篇幅写世界观,如某王朝的历史、各个势力的起源,看似铺垫充分,实则让人望而却步。
读者刚接触一本小说,对故事和人物还没概念,此时面对大量世界观设定,会觉得晦涩难懂。
好的做法是,在故事推进中,通过人物的视角,自然地向读者展现世界观,让读者逐步融入故事的世界里。
- 6. 文笔华丽却无剧情,像在写散文
有些作者追求文笔优美,开篇用大量华丽辞藻堆砌,但这样的开篇如果没有实质性情节,读者会觉得空洞无物。
切记小说要以故事为核心,文笔是为情节和人物服务的。
开篇理应简洁明了地引出故事冲突和主角目标,再用文笔去增色,不能让华丽文笔掩盖了故事本身。
- 7. 主角太好或太讨厌,直接劝退
若开篇将主角塑造成完美无缺的 “圣母” 或令人厌恶的形象,都不利于吸引读者。
比如主角一出场就无条件帮助他人,毫无原则,或者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让读者难以产生好感或共鸣。
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应该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关于人物的其他面或性格,我们可以在故事发展中让他逐渐成长,这样读者才会对人物产生兴趣。
- 8. 开头就是一大段回忆
开篇就抛出大段回忆,读者还未对当下故事和主角建立兴趣和感情,就被拉进冗长回忆,容易感到乏味。
回忆可以在适当时候作为补充情节,丰富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而不是开篇就占据大量篇幅。
故事开头要聚焦在当下正在发生的、充满冲突和悬念的情节,唯如此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 9. 视角混乱,一会儿我一会儿他
开篇视角频繁切换,如第一章以主角 “我” 的视角叙述,第二章突然跳到配角 “他” 的视角,第三章又切换到另一个角色,这会让读者认不出主角,立不住主角人设,还会造成小说节奏混乱。
在故事的开篇,应尽量保持单一、清晰的视角,让读者跟随人物视角的深入故事,建立对人物的认知和情感联系,待故事稳定后,再适当切换视角,以丰富故事层次。
- 10. 主角年龄太小,撑不起开局剧情
如果开篇时主角年龄过小,如设定为七八岁的孩童,在一些复杂情节和激烈冲突面前,就会显得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比如让一个八岁小孩去完成拯救世界的艰巨任务,读者很难信服。
当然,不是说不能以年龄小的角色为主角,而是在特定的故事情节或环境之下,我们要确保主角有足够的能力和心智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