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 > 正文

如何精准的定位自己的写作方向?

经验 1个月前 (03-24) 浏览 21

在定位自己的写作方向这件事情上,其实无论是新人作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老作者,都或多或少会面临自己的定位选择困难。

这种对方向的定位,就像是在生活中大学生选择职业或人生方向的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对人生或自己的职业规划很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在我们写作圈里面,很多作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去写,怎么深入去写。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说一说如何精准的定位自己写作方向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写作的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寻找:

一、职业:让专业知识成为你创作的动力

职业对一个写作爱好者仅仅只是一个职业吗?

不是的!

以医学领域为例,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创作实践极具启示性,他在《最好的告别》中,将数十年临床经验与对生命伦理的思考相结合,通过真实病例探讨衰老与死亡的本质。这种写作模式突破了传统医学科普的局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叙事文本,既满足了大众对生命议题的深层关切,也开创了 "医学人文写作" 的新范式。

同样,金融从业者可借鉴《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路径,塔勒布作为华尔街资深交易员,将概率论与哲学思考融入写作,通过《随机漫步的傻瓜》等作品,以通俗语言揭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实现了从职业经验到思想产品的升华。

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将职业场景中的典型案例、行业规则或前沿动态转化为故事素材,比如程序员可以创作科技伦理小说,教师可写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写成一部视角新奇的作品,特别是警察,那是天然的最好的素材库,比如雷米写了那么多悬疑探案小说,他的职业就是警察。

通过职业视角赋予作品独特的认知价值,这绝对是写作的一条捷径。

二、经历:将稀缺的体验化作叙事的手法

我们为什么老是说,经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体验,宝贵在哪里呢?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个体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一座不可复制的创作富矿。

以作家三毛为例,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核心素材。所以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将沙漠中的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互动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 "沙漠中的饭店"" 悬壶济世 " 等篇章,将艰苦的生存环境升华为对自由与生命的礼赞。

这样的个人经历,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地域限制,从而引发全球读者的情感共鸣。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余华的创作转型。余华曾从事牙医工作五年,这段经历在他早期小说中留下深刻印记。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他通过荒诞的叙事手法,将医疗场景的冷静观察转化为对人性的隐喻。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或者说是经历过后的体验、思考等融入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去,将特殊经历拆解为情感、冲突等场景,比如支教志愿者围绕教育公平叙事,创业者聚焦商业伦理探讨,通过提炼经历中的普世价值,增强作品的深度与感染力。

三、兴趣:让热情驱动知识体系化

兴趣可以说是写作持久动力的源泉,这世界上任何困难在“我喜欢”这三个字面前都不值一提。

其实历史上众多经典作品都是源于作者对某一领域的痴迷。比如 JK 罗琳,她对奇幻文学的热爱促使其构建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在创作过程中,她将神话学、心理学知识融入故事,通过霍格沃茨的学院制度影射现实社会的规则,将个人兴趣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这种 "兴趣 + 学术" 的创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科普作家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则是兴趣转化的另一种典范。霍金对宇宙学的痴迷,促使他以通俗语言阐释相对论与黑洞理论,他通过比喻(如将宇宙膨胀比作气球表面的斑点)和故事化叙事,让深奥的科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我们同样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完全可以通过 "兴趣研究 - 知识体系 - 写作表达" 这条途径去创作自己的作品,比如科幻爱好者可以创作硬科幻小说,美食爱好者可撰写饮食文化史,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性的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通过以上说的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找到最具竞争力的写作方向。当面临多方向选择时,或者无从下手时,在以上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采用 "小规模试水" 的策略试着写一下,然后慢慢地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