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 > 正文

写作是与时间的深情对话,没有速成,谨防上当

经验 1周前 (04-21) 浏览 25

二十年前,我在中关村的盗版书摊买下第一本《哈利・波特》时,没有想到这个在咖啡馆里写就的魔法故事,会成为全球读者心中永恒的灯塔。

J.K. 罗琳用七年时间构建霍格沃茨的每个细节,从魔杖材质到学院徽章,从复方汤剂的配方到魁地奇比赛的规则,她在爱丁堡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设定。

这让我想起天风黑月在《我,改编了世界》中构建平行世界的执着,他为了让大明王朝的演化符合逻辑,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献,甚至亲自绘制了金陵城的地理坐标图。

这些小说的背后,是创作者对时间的敬畏,对积累的虔诚。

网络文学的世界里,速成班的喧嚣从未停歇过,现在也依旧在喧嚣着,他们用 "三天掌握黄金三章"、" 七天签约保底 "的承诺,替作者们编织着美梦,很多人还信了,却不知道他们只是在贩卖焦虑,而不是在传授写作技巧。

真正的创作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博弈。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或许没有人去在意过。

我见过太多新人作家带着" 三个月成神 " 的幻想涌入网文圈,他们在速成班的模板里堆砌爽点,在套路化的剧情中寻找捷径,最终却在百万字后陷入创作瓶颈。

我也见过一些想参加写作营写作课的人来问询,多久可以见效?

多久见效?写作课是药吗?即便是药,也得看个人的体质情况,才能判断多久见效呀!

凡是带着浓烈的利益心的,写作营从来不收,因为写作营教的技术,没法快速见效,任何一项技术学了之后,还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去运用的,理论上的技术是无法变现的。

天瑞说符在《我们生活在南京》中耗费三年打磨无线电技术细节,他为了让跨时空通信的逻辑自洽,不仅自学摩尔斯电码,还在闲鱼淘来二手电台反复调试。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岂是速成班能教的?

这种写作的方式别说速成班教不了,任何班都教不了,对作品细节和真实感的打磨,是需要自己静下来去琢磨的。

写作的积累,是水滴石穿的坚持。

斯蒂芬・金每天雷打不动地完成 2000 字,他的书房里堆满了被退稿的信件,却始终相信 "灵感是码字码出来的"。

我曾在起点中文网见证一位作者连续五年日更六千字,从无人问津到百万均订,他的作品里藏着对都市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性幽微的深刻洞察。这种积累,不是速成班教的 "黄金三章",而是对生活的沉潜,对文字的敬畏。

那些鼓吹 "三天成神" 的速成班,他们是在用虚假的成功案例编织幻梦,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本质是内容的较量。

《诡秘之主》的封神,源于爱潜水的乌贼十年笔耕不辍的世界观构建,他看似一夜成神的,却又不全是;《大医凌然》的成功,离不开志鸟村对医学知识的海量积累。

这些作品的背后,是创作者对时间的尊重,对读者的真诚。

真正的写作,是与时间的深情对话。

它需要你在无数个深夜对着空白文档苦思冥想,在海量的阅读中汲取养分,在生活的点滴中捕捉灵感。就像丁墨在《他来了请闭眼》中为每个案件设计真实背景,她查阅数百份刑侦档案,甚至请教犯罪心理学专家。

这种积累,不是速成班能给予的,而是需要你用生命去体验,用岁月去沉淀。

年轻的写作者们,请记住:没有任何技巧能替代积累的厚度。当你在速成班的模板里寻找捷径时,真正的作家却正在图书馆里啃食晦涩的文献;当你用套路化的剧情取悦读者时,真正的创作者正在生活中挖掘人性的深度。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它需要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打磨属于自己的文字。

最后,我想用斯蒂芬・金的话与诸君共勉:"你如果想成为作家,必须首先得做到两件事:多读、多写。据我所知别无捷径,哪个作家都得干这两件事。"

让我们放下速成的幻想,在文字的世界里,与时间共舞。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