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算法会扼杀创意吗?

算法会扼杀创意吗?

1天前 浏览 1

其实看着番茄小说那些精确到字数的流量分配机制,我总忍不住想:当算法把创意量化到“前3秒法则”“三日留存率”这些冰冷指标时,我们是不是正在用数据驯化创作?去年有项调查显示,网文平台70%的新作品会在开篇刻意植入“系统”“重生”等爆款元素——这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还是算法预设的陷阱?

当创作变成解题公式

记得有位资深编辑私下吐槽,现在很多作者交稿前会先用数据工具测试“黄金三章”,就像在解一道已知答案的数学题。某平台甚至流传着《末世文爆款要素清单》,从“第一章必须出现空间道具”到“反派必须在1.5万字后登场”,条条框框比八股文还严谨。这让我想起毕加索那句玩笑话:“计算机无用,它们只会给你答案。”但问题是,当算法不断用流量奖励特定套路,创作者会不会逐渐丧失探索未知的勇气?

流量围城里的突围者

不过话说回来,去年爆火的《星辰书店》反而打破了所有规则——没有系统金手指,没有快节奏打脸,仅靠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学思辨,硬是在甜宠爽文当道的环境下杀出重围。作者在访谈里提到,最初连续三周日均阅读量不到100,直到某个深夜被算法意外捕捉到读者停留时长数据,才突然引爆传播。你看,算法有时也会成为伯乐,关键在于作品本身是否具备穿透数据迷雾的质地。

在驯服与反抗之间

Netflix的推荐算法工程师曾透露,他们的系统会特意给《纸牌屋》这类创新作品预留15%的“冒险流量”。这或许暗示着人与算法的理想关系:既要用数据理解受众,又要给意外留出缝隙。就像作曲家使用节拍器,既依赖它的精准,又时常要挣脱它的束缚。下次当你看到“建议修改开篇冲突指数”的算法提示时,不妨把它当作地图而非轨道——知道大众在哪里,但依然可以选择走少有人走的路。

(注:文中案例数据来源于《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及行业访谈实录)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