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如何改变人的感知?

话题来源: 十位外国作家谈写作,越看越受益

写作这件事,真的挺神奇的。有时候我觉得它像一副特殊的眼镜,戴上之后看世界的角度突然就不一样了。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写作,突然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场景——角落里低声交谈的情侣、吧台后忙碌的咖啡师、窗外匆匆走过的行人——都变得格外鲜活。厄普代克说得对,写作确实会改变我们感受体验的方式,但这种改变未必都是"减弱",有时候反而会让我们对生活的细节更加敏感。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人观察同一个场景,一组需要事后写下来,另一组则不需要。结果发现写作组能回忆起的细节比非写作组多出近40%。这让我想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观察到的细节,其实都沉在意识的深处,而写作就是把它们打捞上来的过程。不过话说回来,写作时的感知确实变得有些"刻意",就像摄影师举着相机时,看到的画面总会不自觉地考虑构图和光影。

写作如何重塑我们的记忆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事情写下来之后,记忆就变得不一样了?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写作时会激活大脑中负责情景记忆的海马体,以及处理语言的布洛卡区,这种双重激活会让记忆产生微妙的变化。村上春树说他不喜欢下结论,这或许是因为写作本身就在不断重构我们的记忆——每写一次,事件就被重新"编码"一次,就像把照片反复翻拍,最后的成像既不是最初的场景,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臆造,而是某种奇妙的中间态。

我认识一位写日记写了二十年的朋友,她说最有趣的是翻看十年前的日记时,经常发现记忆中的"事实"和当时记录的有出入。写作就像给记忆装上了可变焦的镜头,有些细节被放大了,有些则模糊了。这大概就是帕慕克所说的"局外人视角"——写作让我们既活在经历中,又抽离出来观察这些经历。

当写作成为第二本能

最奇妙的是,写作的感知方式会逐渐变成一种本能。就像米勒说的,写作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不需要刻意"观察"也能自然而然地积累素材。我现在的手机备忘录里总是乱七八糟记着各种片段:地铁上听到的只言片语,某个路人的古怪打扮,甚至是一闪而过的荒谬念头。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毫无意义的细节,在写作者眼里都是潜在的素材。

不过马尔克斯说得对,保持良好状态很重要。有段时间我为了赶稿子连续熬夜,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写作确实需要某种"清醒的沉浸",既要足够投入以捕捉细微感受,又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来组织这些感受。这种平衡很微妙,但一旦掌握,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说到底,写作改变感知的方式,就像给生活加上了一个新的维度。它让我们既更深入地参与生活,又能够抽身观察这种参与。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多作家都说,写作之后,他们反而变得更善于生活了——因为写作教会他们如何真正地"看见"。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