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技巧是什么呢?是手段,如果沉迷于耍手段,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宿命之环》以日均 10 万订阅的战绩刷新行业纪录,大家看到了这部作品的成功,但鲜为人知的是,作者在创作初期曾用三个月时间搭建世界观体系,却因为忽视主线故事的连贯性,导致前 20 章被编辑驳回三次。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没有故事内核的技巧堆砌,是空中楼阁。
当前网文市场其实正在经历技巧焦虑症的集体发作时期,这一点相信大家应该也感觉到了吧?
很多人不停地在网上看别人分享的写作技巧,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会写小说吗?
飞卢小说网的数据显示,70% 的新书开篇都存在「系统 + 打脸」的模板化倾向,而番茄小说的 AI 查重系统每天拦截 1200 篇「重生复仇」类同质化作品。
某头部平台调研发现,90 后作者平均每 2000 字使用 3.2 个网络流行梗,这种技巧速成式的创作模式,正在透支读者的耐心,也正在杀死越来越多作者的写作之路。
如果写作是堆砌的技巧,它不会存在上千年。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很多的技巧其实也是个陷阱。
什么是写作技巧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来的时候,估计大家都会笑,但我还是要说,所谓的技巧其实是成熟的作者在不断地写作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写作技巧,其实是别人的写作经验。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新人,去看别人的写作技巧有用吗?
有用,但领悟不到精髓。这就像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中老年人,跟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谈人生一样,少年人肯定能听懂,但要领悟至少得到经历了现实的残酷之后的中年。
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写作经验,却去看一位老作者讲的技巧,你能听得懂,但只是听懂了表面上的皮毛。
所以我一直说,写作真正可以进步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不停地写。然后在写作的期间,读一些别人的经验和技巧,边实践边慢慢去领悟。
再以我们常说的黄金三章定生死这个话题而论,这个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看短视频,或是看电视剧,前面没吸引你,那么后面你肯定不会去看了。但关键是,很多人在使劲地学黄金三章的写作方法时,没有去想另外一个问题,黄金三章是靠什么去撑起来的?
这就像我们在自媒体上看到了一篇爆炸性的标题一样,你被吸引进去了,但它其实是一个噱头,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你还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吗?
说到底,作品是需要靠沉淀的,如果没有后面情节的厚度,前面的黄金三章,你写得再怎么有悬念、有吸引人,在第四章你就会撑不住,那么所谓的黄金三章写出来了也白搭。
还有是我们常说的反套路,什么是反套路?
所谓反套路本质是更高级的一种技巧的运用,所有的反转其实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情节的反转,事实是人性的揭露,或是批判了某个社会问题,或者说戳到了读者的内心。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需要将技巧与故事间找到平衡点,技巧耍过头了,会显得轻浮,没有厚重感,最终所有情节的落脚点都需要在故事上面。
作者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小说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小说的核心,需要反复去推敲,我设计这个故事核对是否合理,用「目标 - 阻碍 - 行动 - 结果」的方法去梳理主线。
其次为每个主要人物设计行为标签,也就是说人物的每次重要举动是不是合理的,如果人物的行为不合理,那么故事就会不合理。
人物和故事核出来后,再去设计主要的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潮,高潮的形成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就像某个人情绪的爆发一样,他总是在一点点的积累中,最后不可遏制的爆发,所以在具体的章节中,要交替使用「紧张 - 舒缓 - 爆发」的节奏,也就是要张驰有度。
要学会挖坑和填坑,挖坑是悬念,填坑是结果,比如在开篇埋下神秘信件、身世之谜等伏笔,保持读者期待。
从《宿命之环》用蒸汽朋克重构巴黎,《大奉打更人》以刑侦思维破局仙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巧的胜利,更是故事内核的光芒。在 AI 写作泛滥、流量焦虑蔓延的今天,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作品,永远是那些用技巧雕琢故事、以真诚打动人心的创作。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