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巧 > 正文

写作像喊口号,文字没有灵魂?试试场景化写作

技巧 6天前 浏览 21
AI智能摘要
你是否也写过“我好难过”“她很美”却毫无感染力?问题不在情感,而在表达——抽象的口号无法传递真实的感受。本文揭秘场景化写作四大法则:用感官细节唤醒画面,以动作代替情绪标签,借留白引发共鸣,让场景承载情感。学会把“孤独”写成一盏未开的灯、一碗冷掉的面,让文字不再苍白,真正戳中人心。
— 此摘要由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我好难过啊!”

“太让人感动了!”

“这件事真的太痛苦了。”

什么是喊口号式写作呢,像上面这样的就是。

还有类似于“她好漂亮!”“好有气质。”等等。

描写人物时只会用成语,雍容华贵、美若天仙……

一个人不会因为你用了一个成语而变美,同样,一个人是否漂亮,也不是因为你喊了一句“她好漂亮。”别人是感受不到的。

导致这种口号式写作的原因是,缺乏细节转化的能力,只会将抽象的情绪抛给读者,没有建立起从文字到感受的桥梁。用大白话说就是,语言运用能力还差了点。

那要怎么办呢?要试试场景式写作,也就是说把口号变成具体的可感的场景。

一、用细节写出场景

场景化写作的核心秘诀在于,用细节唤醒读者的感官记忆。

人类对抽象情绪的感知远不如对具体场景的体验深刻,当文字能触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联动时,情绪便会自然流淌。

比如写孤独的时候,如果反复强调“我很孤独”、“我真的好孤独”,你就算是将“孤独”俩字铺满整个页面,对方也是感受不到你的孤独的,只会觉得你疯了。

但如果我们用场景化写作,把孤独写成这样:“我没有打开房间里的灯,桌上的面也已经冷了,这本是我给自己煮的一碗长寿面,打算自己给自己庆祝一下,却发现怎么也吃不下去。”

无灯的房间,已经冷了的长寿面……不需要出现孤独的字眼,但那孤独感却已扑面而来,这就是场景式写作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需注意的是,要避免笼统的描述,要聚焦具体而独特的感知。描写香蕉时,与其说 “香蕉很好吃”,不如细化为 “我轻轻地拨开了这层薄薄的香蕉皮,一股淡淡的果香萦绕在我的鼻尖,咬一口,口腔里满满都是细腻的果肉,又香又甜,又软又滑”。当每个感官细节都用文字呈现出来时,读者眼前的画面感就有了。

二、用动作替代形容词

形容词是情绪的标签,而动词则是情绪的载体。

喊口号式写作的典型特征就是堆砌 “很开心”“非常生气”“极其委屈” 这类形容词,但如果开心、生气、委屈等情绪用动作来替代,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表达很生气时,我们把它写成 “他把手里的笔往桌上一摔,指节攥得发白,盯着我半天没说话,呼吸声特别重”。摔笔、攥指节、沉重的呼吸,一连串动作构成的画面,比单纯的 “生气” 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情绪的强度和浓度。

写作时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意识,即每当想用 “很 + 形容词”时,就用一个具体动作去替代它。不说 “她很紧张”,而写 “她不停地绞着衣角,说话时声音都在发颤”;不说 “他很失落”,而写 “他垂下肩膀,脚步拖沓地踢着路边的石子,连头都没抬”。动词的积累能让文字充满动态张力,避免情绪表达的空洞化。

三、适当留白,让情绪留有余韵

国画中的留白往往能给人无限遐想,写作中的留白则能让情绪留有余韵。

喊口号式写作总是把情绪说满说尽,而高明的写法会则会适当留白,让读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填补。

写分手的伤痛,不必直白宣告 “我哭得撕心裂肺”,可以这样处理:“他走后,我把他送的杯子洗了三遍,放在阳台,长久地看着。”长久地看着在想什么呢?不一定要写出来,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经历去自由填充,这种在细节处留下的空白,反而让悲伤更有穿透力。

留白的关键是要抓住情绪顶点后的余波。

争吵后的沉默、离别时想说却未说出口的话、旧物触发的愣神,这些未完成的瞬间,往往比直接抒情更为动人,就像描写对父亲的理解,“太阳出来了,心中的积雪也跟着融化了”,用景物变化暗示心境转变,比直白的 “我理解了父亲”更有韵味。

四、让场景成为情绪的容器

写作的感染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场景的真实。

从喊口号式写作转向场景化写作,本质上是从“告诉读者”到“展示给读者”的转变。

当你把情绪藏在凉透的咖啡里、毛衣的线头里、阳台的杯子里,文字就有了温度和份量。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人物的情绪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去。

写作可以视为作者情绪的宣泄,但这种宣泄是要讲技巧的,直白的喊出来,会显得你很拙劣。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