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写不好,或许不是情节的问题,而是语言在作祟

当读者抱怨一本小说平淡无味 时,有的时候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情节,也有可能是语言造成的。
还有人说,写网文语言不重要,如果连表达都成问题,一定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汪曾祺曾说:"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无数案例证明,粗糙的语言会直接影响读者阅读的沉浸感,让本应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变了质。
一、词汇的陷阱:抽象化与冗余表达
毫无疑问,小说语言的第一道关卡是词汇选择。
许多作者习惯用抽象的词来直接传递情绪,这一点我们在昨天的文章《写作像喊口号,文字没有灵魂?试试场景化写作》中专门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了,比如我们写下 "他非常悲伤" 时,读者只能接收到个非常抽像的印象,但换成 "他蹲在角落,肩膀不住地颤抖,泪水滴落在照片上",效果不同了,不需要 "悲伤" 二字,那种心碎的感觉已通过动作细节渗透纸背。类似于这样的用场景化表达的写作手法,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阅读一下我们昨天的文章。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影响阅读体验,就是重复性词语,比如"他想了想,然后走过去看了看那张纸" 这类表达,完全可以改为 "他蹙眉思索片刻,缓步上前"。鲁迅在《眉间尺》中将 "走到" 改为 "走向","摸着" 改为 "摸到",看似细微的调整,却消除了语感的滞涩,这种对动词精准度的打磨,值得每个写作者借鉴。
再有就是语法与常识形成的硬伤,语言硬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会引发连锁反应 —— 一个词语错误会让读者注意到语法问题,一个误用的典故让读者质疑作者的历史功底等等,最终导致对整个叙事的不信任。
二、表达的艺术:从讲述到展示
许多小说失败的根源,在于陷入了简历式叙事的误区 —— 用概括性的讲述替代具体的展示。
斯蒂芬・金提出的 "行文三板斧" 中,描写的核心功能是 "把读者带进现场"。
比较 "她很虚弱" 和 "她连筷子都拿不起了" 两个表达,前者是遥远的评判,后者则是让读者亲历人物的状态。
加缪在《局外人》结尾用 "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 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 " 构建的感官矩阵,将抽象的荒诞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体验,这正是展示的力量。
感官细节的缺失会让小说世界变得扁平。
优秀的描写应当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如表达害怕的场景:"后背窜起一阵寒意,黑暗中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她,她拔腿狂奔,直到砰地一声甩上门,才瘫软在地",通过寒意、视觉幻象、奔跑动作和关门声响,让恐惧变得触手可及。
这些可感触到的文字,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或许不是一下子就能写得出来的,需要在第一篇初稿完成后进行修改,语言修改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有效的修改应当包括:检查抽象词汇能否用细节替代?修饰词是否可用可不用?通过朗读测试语言流畅度。这些方法虽简单,却能显著提升文本质量。
语言打磨好了,小说才能真正实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的艺术效果,在情节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也是解决小说不好看途径之一。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咕噜球
语言打磨好了,小说的沉浸感自然就上来了,支持多分享这类干货!
撤回消息爱好者
朗读测试流畅度这招有用吗?我试试看,说不定能发现不少问题。🤔
我不服
加缪的例子举得真好,感官细节太重要了,不然小说就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
花间幻梦
斯蒂芬・金的三板斧总结得不错,展示而不是讲述,记住了!
虚空使徒
语法和常识错误真的会瞬间出戏,支持作者多提醒这些细节问题。
貂貂小姐
语言修改确实是关键,写完初稿再打磨细节,效果完全不一样。👍
孤峰独影
抽象词汇确实是个坑,我经常写着写着就‘他很悲伤’,看来得改改习惯了。
精致脆弱
蹲在角落颤抖那个例子太戳我了,场景化写作真的能提升文字感染力!
船夫周
汪曾祺那句话太有道理了,准确的语言才能让读者代入进去,不然故事再精彩也是白搭。
银河系烤鱼王
语言确实重要,我写东西经常觉得词不达意,学学细节描写挺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