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式写作法: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就把某一方面做到极致

写作对人最折磨的一点是,需要面面俱到,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细节,每个细节都要与人物的性格发展息息相关,不能脱离,只要有哪一块没做到位,就会出现错误。
特别是对新人来说,其实要做到面面俱到非常难,常常会把人逼得焦头烂额,事实上有时候越是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兼顾情节的曲折、人物的丰满、意境的深远,结果往往是样样皆通,却样样都稀松。
套路化的写作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这样来的,平庸的情节、平庸的人物加起来就是套路化的创作,没有出彩的地方,只有似曾相相识的情节和人物。
今天跟大家来分一个可能有一点点极端的写作方法——既然完美不可得,不如转向极致主义,要么让人物能够在读者记忆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要么让情节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这么做的理由是,让作者只顾好一头,看看能否写出令自己惊喜的、跳脱套路的作品。
我说了,这个方法有点极端,所以请大家轻点喷。
先来说人物塑造的极致化创作。
在写之前先给每个人物打上标签,然后再每个人我的标签去细挖,我们要给他做到,有标签但绝不标签化。
来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其实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将小人物符号化的套路,让每个出场人物都带着鲜明的个性化标签。
个性化标签对塑造人物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我们在写之前,脑海里有某个人我的大概印象,那就把这大概印象记下来,这就是个性标签,后续再根据个性标签去深挖个性形成的原因,让人物复杂起来。
怎样让一个个性化的人物复杂起来呢?给人物设计几个(不超过四个)存在反差的核心特质,让其渗透在人物的每一个行为反应中,再用恰到好处的反差细节增添层次。
这些存在反差的核心特质是怎么来的呢?是人物过去的经历或成长环境造成的,他是有故事的,每一种特质都代表了一段过去,这种人物一旦进入故事,便会使故事产生独特的戏剧张力。
不要小看人物的历史,人物一旦在书里写活了,一般情节就会水到渠成。
当人物拥有了自洽的性格逻辑,创作者便无需绞尽脑汁地设计情节,只需将人物置于特定情境中,他们就会自然的推动故事往前走。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的种种表现,完全符合其乡村老妪的身份特质与生存智慧,这些看似随意的情节片段,实则都是人物性格的必然延伸。
这种人设驱动情节的创作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区别于套路化写作中, 情节牵着人设走的尴尬局面。
人物有了特色,也就走出了套路化的创作。
再来说情节设计的极致化创作。
我时常说,小说有新意不是在于它有没有用套路,而是在于它有没有亮点。
事实上现在网文里的 "扮猪吃虎"、" 极限反杀 "等爽文套路,在网文没出现之前就一直在用,金庸小说里很多经典桥段,本质上都是“扮猪吃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将武林高手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小说其实用来用去就那些么套路,差不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以突破——亮点。
诺兰的《盗梦空间》展示了情节精密化的另一种可能,多层梦境的嵌套结构,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叙事迷宫,这种对情节复杂度的极致追求,让作品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东野圭吾细腻的笔法加上经典的反转手法,使他的小说都能吸引大量读者……这就是叙事的亮点。
具体的做法是,同把人物标签化的方式一样,给你要写小说也打一个标签,要说一件什么样事?
这个标签化的核心事件写出来后,仔细想想,它有没有亮点?有没有不同于他人之处?
如果有,你就写,如果很普通,就丢了再想。
我们以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现身》为例,它的标签化的核心事件是:数学天才石神为守护失手杀夫的邻居靖子,以极致的逻辑,为警方布下了一个完美迷局。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核心事件去展开故事的,最后的结局是一个爱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写作需要在自己有限的维度内创造无限的可能,当我们无法面面俱到,最终陷入平庸化、套路化创作时,不妨试试把劲儿使在某一处,或许反而可以获得创作的自由。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仅必究。

暴风之眼
东野圭吾那段我熟,但亮点真不是想有就有啊哥
雪落梅
看完立刻把写了三万字的全删了,爽
云脚
试过只凹情节,结果人物像纸板,原来是我没给过去
Distant Starlight
所以刘姥姥才是隐藏大女主?
Thunder Tiger
把人物标签反着写这招狠,我立马给反派加了个怕蟑螂的设定
偷偷发光的灯
新人表示,终于找到不逼死自己的写法了🤔
甜豆乳
写得膝盖疼,先收藏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