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巧 > 正文

倾斜式写作法: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就把某一方面做到极致

技巧 4天前 浏览 14
AI智能摘要
写作总被要求面面俱到,结果却样样稀松?本文颠覆套路:放弃完美,专注极致!揭秘“倾斜式写作法”——要么像《红楼梦》深挖人物反差特质(乡村老妪的生存智慧如何推动情节),要么像《盗梦空间》打造情节迷宫(多层梦境的精密设计)。只需三步:打标签、挖历史、找亮点,轻松跳出“扮猪吃虎”的平庸陷阱。当你把劲儿使在一处,人物自会说话,情节水到渠成。新手也能写出刻骨铭心的作品,点击解锁创作自由!
— 此摘要由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写作对人最折磨的一点是,需要面面俱到,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细节,每个细节都要与人物的性格发展息息相关,不能脱离,只要有哪一块没做到位,就会出现错误。

特别是对新人来说,其实要做到面面俱到非常难,常常会把人逼得焦头烂额,事实上有时候越是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兼顾情节的曲折、人物的丰满、意境的深远,结果往往是样样皆通,却样样都稀松。

套路化的写作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这样来的,平庸的情节、平庸的人物加起来就是套路化的创作,没有出彩的地方,只有似曾相相识的情节和人物。

今天跟大家来分一个可能有一点点极端的写作方法——既然完美不可得,不如转向极致主义,要么让人物能够在读者记忆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要么让情节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这么做的理由是,让作者只顾好一头,看看能否写出令自己惊喜的、跳脱套路的作品。

我说了,这个方法有点极端,所以请大家轻点喷。

先来说人物塑造的极致化创作。

在写之前先给每个人物打上标签,然后再每个人我的标签去细挖,我们要给他做到,有标签但绝不标签化。

来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其实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将小人物符号化的套路,让每个出场人物都带着鲜明的个性化标签。

个性化标签对塑造人物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我们在写之前,脑海里有某个人我的大概印象,那就把这大概印象记下来,这就是个性标签,后续再根据个性标签去深挖个性形成的原因,让人物复杂起来。

怎样让一个个性化的人物复杂起来呢?给人物设计几个(不超过四个)存在反差的核心特质,让其渗透在人物的每一个行为反应中,再用恰到好处的反差细节增添层次。

这些存在反差的核心特质是怎么来的呢?是人物过去的经历或成长环境造成的,他是有故事的,每一种特质都代表了一段过去,这种人物一旦进入故事,便会使故事产生独特的戏剧张力。

不要小看人物的历史,人物一旦在书里写活了,一般情节就会水到渠成。

当人物拥有了自洽的性格逻辑,创作者便无需绞尽脑汁地设计情节,只需将人物置于特定情境中,他们就会自然的推动故事往前走。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的种种表现,完全符合其乡村老妪的身份特质与生存智慧,这些看似随意的情节片段,实则都是人物性格的必然延伸。

这种人设驱动情节的创作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区别于套路化写作中, 情节牵着人设走的尴尬局面。

人物有了特色,也就走出了套路化的创作。

再来说情节设计的极致化创作。

我时常说,小说有新意不是在于它有没有用套路,而是在于它有没有亮点。

事实上现在网文里的 "扮猪吃虎"、" 极限反杀 "等爽文套路,在网文没出现之前就一直在用,金庸小说里很多经典桥段,本质上都是“扮猪吃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将武林高手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小说其实用来用去就那些么套路,差不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以突破——亮点。

诺兰的《盗梦空间》展示了情节精密化的另一种可能,多层梦境的嵌套结构,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叙事迷宫,这种对情节复杂度的极致追求,让作品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东野圭吾细腻的笔法加上经典的反转手法,使他的小说都能吸引大量读者……这就是叙事的亮点。

具体的做法是,同把人物标签化的方式一样,给你要写小说也打一个标签,要说一件什么样事?

这个标签化的核心事件写出来后,仔细想想,它有没有亮点?有没有不同于他人之处?

如果有,你就写,如果很普通,就丢了再想。

我们以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现身》为例,它的标签化的核心事件是:数学天才石神为守护失手杀夫的邻居靖子,以极致的逻辑,为警方布下了一个完美迷局。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核心事件去展开故事的,最后的结局是一个爱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写作需要在自己有限的维度内创造无限的可能,当我们无法面面俱到,最终陷入平庸化、套路化创作时,不妨试试把劲儿使在某一处,或许反而可以获得创作的自由。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仅必究。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