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故事时有一个因素比“精彩”还要关键

先给出标题的答案再往下分析,设计故事时比“精彩”还要关键的因素是功能。
换句话说,你设计这个桥段的时候,起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比如为了突出人物,为了烘托氛围,为了带活节奏,为了营造人物的心理等等,在写每一个故事桥段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明白它的功能,那么就说明你笔下的每一处情节,都是有的放矢,没有写废话。
好了,小编就解释到这里,今天的文章来自龙空,作者是:亡灵序曲,且看他是怎么解读小说情节设计中的功能的吧。
老规矩,我的帖子先谈理论,后实践。
能不能更形象地解释功能性是啥呢?
我想了下,大概可以将小说类比于人,内容类比于人体内的一个个器官。
我们知道,人体的器官除了各自不一样外,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所有器官通力合作,一起维系人体这个系统的健康运转。
所以,功能性的重要性就在于,只有把故事内容的功能梳理清楚,整个故事才更健康,更好看。
我刚写书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分不清“轻重”,一个章节,一段内容,里面哪些地方该着重落笔,哪些地方该一笔带过,我没有概念。
因此出现了流水账的内容。
现在想来,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就在于我没有弄清楚每一段内容的功能。
就像你不知道心脏和阑尾哪个重要,分别的作用是什么,你就把这俩器官以同样态度去对待,都能切……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要写一个桥段,这个桥段是否可以拆解为几个最基本的元素?
每一个元素不可或缺,而其余的元素都可以舍去?
比如:主角、敌人、观众、场景、故事背景、战胜敌人的方法……这些基本都不能省略(我知道观众可以省略,但最好不要)
这点在看我吃西红柿的书的时候,我感触尤其深。
番茄大佬在写一个桥段的时候,没有闲笔,一段戏基本的要素都写出来,其余的都不要。
整个阅读体验就很高效,极度高效率。
(恩,我怀疑也与他每天就写两三千字有关,他懒得灌水,嫌累,所以就把能灌水的地方都砍了……只留下干的)
(我就做不到,因为我为了多写点字数,虽然知道哪些可以省略,但会在不灌水的前提下予以保留。)
同时,在分辨清楚每一个段落内容的功能性后,也可以更方便地提升一个装逼桥段的爽感。
你想让一个桥段更爽一点,就必须知道,修改哪一个地方,怎么改,才能更爽。
而改动的前提,是只要各个部分都起到什么作用。
就像改装一台车,想让它跑的更快,需要知道影响一台车速度的部分是哪些,针对性改,而不是逮住方向盘一顿魔改……
同时,一旦区分好功能,节奏把控也会更好。这一点我亲身用书的数据做过对比实验,确定这对提升节奏感有效。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也该进入实践阶段了,下面是我个人写书时候,使用的一套思路,不适合其他人,所以仅供参考。
……
我们就以,一本书的前二十章左右,即一个单元为例。
假如将一本书理解为一辆列车,那么每一个单元故事,就是一节车厢,而车厢内一排排座位,就是一个个桥段。
对于一个大约二十章,约莫六万字左右的完整故事单元而言,我习惯将其拆分为六个部分。
下面是每一个部分的功能性。
1、拉期待
一本书的第一章,或者最多前两章,无论写的内容是什么,最重要的都是拉起一个对后文的期待,让读者坚持看完第一个单元。
这个期待可以不用太大,太远,太长线,只要能将读者拉住一段时间就行,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看完第一个单元?后面说。
2、代入爽点
代入爽点这个词,指的是读者代入到主角身上后,能获得的爽感,比如主角是个世间无敌的大佬,读者代入主角,就自然很爽。因为他成为了一个大佬。
他遇到个反派,这就是矛盾,他弹指解决掉了,这就是完成了一次装逼,一次代入爽点的呈现。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爽点都与金手指,或者说主角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质有关,哪怕他特别好看,也是代入爽点,这是读者看我们这本书的最核心的原因,也是我们书名简介里一定要明确告诉读者的“卖点”。
所以我其实过去将它称呼为核心卖点,但后来发现大家对这个词的定义不一样,索性改成代入爽点,看懂意思就可以了。
3、代入爽点×2
在这个部分,我习惯在内容上,在装逼桥段设计上,重复一次相同、近似的爽点,原因很简单,因为读者上面爽了一次,觉得不够,还想再爽一下,就像吃一袋方便面不够,再吃一袋。
但可二不可三,这是节奏的关键,相同的情绪连续给了两次,是极限了,不能再继续,必须改变节奏。
4、蓄力高潮,满足期待
这个部分,就是这个单元的高潮。也是满足1的部分拉起来的期待。
因为是高潮,所以需要蓄力铺垫,然后再爆发,装个大逼。
5、舒缓节奏,承上启下
装完大逼,高潮剧情后,读者情绪紧绷,需要舒缓放松,所以这个部分的功能,就是让读者放松一些,比较常见的手段是日常搞笑温馨、暧昧等等。
但重点在于后一句,这个部分承担了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必须在这里,拉起来读者对下一个单元故事的期待。
否则高潮写完,期待满足,读者就跑了。
6、扩展世界观,挖坑,布局
这个部分,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很多作者是没有这个部分的,日常后直接进入下一段剧情了。
但我习惯写,原因在于,我认为这部分是书的后期扎实不崩的关键。
这个部分,读者因为上面给了新的期待,所以暂时还不会弃书,所以可以给我们空间,让主角去结识一些世界观内的暂时用不到,但后续会出现的新人物。
可以让我们挖一些坑,增强一条后面可以写的期待。
甚至可以切视角,将镜头从主角身上挪开,去万里之遥的配角身上,提前刻画一些主角百万字后,会前往的新地图上的人物。
这样读者很早就对这些未来要出现的人物有熟悉感,百万字后换地图,代入感就不会丢太多,所以这个部分的功能,我定义为为未来布局。
……
呼,终于说完我对一个单元的功能设计思路了,那么同理,我们在做一整个卷的设计的时候,在做一本书的设计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逻辑,存在功能性的思考。
一卷又一个个单元组成,一本书由一个个卷组成。
那么在更大的框架下,如何安排、协调、设计一些关键节点的功能,对整本书的完整性,整体框架节奏的稳定不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总结:
写到这里,已经三千字了,也到了凌晨两点钟,不准备继续啰嗦。
还是要补一句:
上面的思路,仅仅是我个人的,私人的思路,不适用所有人,最多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同时,也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照着这个“模版”去套。
一个是故事不是套模版套出来的,所有的模版故事,都很容易腻,而且很容易写的不好看。
二个是我自己写的时候,也是灵活调整的,不会刻板地一定按照这个方法来,所以哪怕我自己的书,很多地方和这个也对不上。
甚至我也不觉得功能性的思考,在设计构思剧情的时候有什么用。
但我认为,它或许可以在我们设计完一段故事后,进行检查,查缺补漏,优化大纲的时候,有一定的帮助。
……
最后的最后,这个帖子提到的东西,不是什么开创性的,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而是一些很基础,但我这种庸才摸爬滚打好几年才一点点掌握的东西。
因为实践过,经过订阅数据的验证,所以我姑且有胆量将其发出来,但也不意味任何正确性。
还是那句话,写书这种事,本身就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个有一点点成绩的作者,回首望来时路,雪地里也只有自己的一串歪歪扭扭,孤孤零零的脚印。
所以我一直说,不要想着套用任何人的方法,因为我们不是他。
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独属于自己的路。

Cosmos Weaver
想知道具体怎么区分"轻"和"重"的部分?
Pensive Moon
所以番茄大佬能火就是因为懂得取舍啊,学到了👍
蚁人斯科特 回复 Pensive Moon
确实懂得取舍很重要,但实践起来好难
指挥佥事
这个器官比喻绝了,瞬间理解为什么有些段落读着别扭
逆流之鹰
所以写小说就像组装精密仪器,每个零件都要发挥作用啊
阳台晒太阳
终于有人把功能性和节奏的关系说清楚了!
寂寞的星 回复 阳台晒太阳
功能性这个概念确实很重要,帮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
社恐の小雨
作者能分享具体数据对比实验的结果吗?想看看实际效果 🤔
数字缪斯
所以写流水账就是因为没搞清楚每个段落的作用啊,深有同感
暖阳小火
这个功能性的比喻太形象了!把故事比作人体器官,一下子就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