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如何掐高潮点,让高潮真正精彩起来?

在掐准高潮点,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高潮,或者说在什么下的情形下,才算是高潮的情节。
说实话,高潮点的界定是多元性的,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进行定义。
这就难了,没有标准也就没有答案。
但是,没有答案或许是好事,你想,如果高潮都是一样的,它还能称得上高潮吗?
可能有人要问题,既然高潮没有标准,那要怎么掐?
下面,我来讲几个方法。
首先,所谓的高潮,是作者自己事先预设的,当设定的目标即将达到关键的节点时,可视为阶段性高潮即将来临。
还有一种高潮形式是,通过人为设计营造高潮氛围。比如,当描写 "刀锋落下" 这一动作时,那么,落下后会发生什么?当你前面铺垫的情节,设计得较为巧妙,“刀锋落下”的前一秒,变得未知时,那么也可视为高潮即将来临。
再如,在传统的评书艺术中,每当情节推进至关键节点时,说书人总会以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的悬念收尾,如果听过评书的人,当说书人说出这句话时,一定是产生过强烈的期待的。这也是人为的营造高潮的一各路。通过刻意的停顿形成信息阻断,这种创作技巧就是高潮的把控法。
其次,在掐高潮的时候,我们一定需要明白高潮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这一点如果也搞不清楚的话,是掐不准确的。
高潮的内核其实是悬念。
悬念作为小说创作的核心技巧之一,其核心准则可概括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八个字。
故事的完整架构通常遵循 "伏笔埋设→读者代入→主动思考→作者布局→逐步解局→终极揭晓→高潮呈现" 的逻辑链条。
当然,作者也可以在叙事中设置多重悬念,总之记住一条,当某一个悬念即将揭晓的前一秒,就是高潮来临的前奏。
以下再来讲讲高潮点的把控方法和掐高潮的具体位置选择。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类的表述,之所以能引发期待,关键在于它恰好停留在民读者迫切需要答案的节点上了,导致读者急于想要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与后续情节一致。
我们现代人写作,当然不会去用“预知后事如何”这类方法,但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把控高潮关键节点时,应该选择在能让读者引发追问的时候, "为什么" 或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的叙事位置。
再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前面所有的铺垫,都在营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的前提条件,这设置前提条件的时候,作者尽量隐藏一些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需要到读者心里产生“为什么”之时,再去将他叙述出来的,当你觉得足以营造出引发“为什么”的时候,这就是高潮点,就可以浓彩重墨地去为读者解答“为什么”的原因了。
理论上,任何叙事语句都可通过技巧处理营造高潮氛围,但我们在写作时,理应培养精准识别高潮点的能力,通过持续的高潮,刺激维持读者的追读欲望与沉浸体验。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制造一些“为什么”产生的前提条件,让读者欲罢不能。
作者的个人能力,往往决定高潮的质量,新人往往会陷入“恶意高潮把控”的泥潭,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往往将微小事件夸大渲染,这会让读者产生心理落差。
还有些作者,前面的坑挖得很大,填坑时要么填不好,效果差强人意,要么虎头尾蛇,前面咋虎了半天,原因只是一场梦,肯定会让人失望。
一般情况下,如果要制造高潮,采用镜头切换的手法,相比之下会更容易把控一些,比如下面的三组镜头:
【镜头一】小明在路上遭遇恶犬追击,危急时刻,路旁突然冲出一个人影……
【镜头二】此人是小红,她在目睹恶犬袭人的瞬间,选择了上前阻止……
【镜头三】小明惊慌奔逃之际,小红一声断喝,恶犬应声止步,这条恶犬是小红养的……
在这个案例中,恶犬是小红养的被隐藏了起来,然后通过三个镜头分别去呈现,所以在第一、第二个镜头中,就形成了两个高潮节点。
通过这种镜头切换,来实现高潮的分割,能让读者在合理的叙事节奏中保持期待。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去预设并掐准高潮产生的点。
建议作者多研究传统评书的艺术形式,因为评书艺人为了维持听众的付费意愿,他们设计的高潮节点,将精准度与艺术性做了平衡,达到了极高水准,值得我们的小说作者去借鉴和学习。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