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小说开篇如何吸引读者?

小说开篇如何吸引读者?

18小时前 浏览 2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拖沓冗长的小说开篇,我就忍不住想起王笠耘先生那句精辟的总结——"哪壶不开提哪壶"。为什么有些作者非要执着于大段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家世介绍呢?这让我想起去年读过的一本网络小说,开篇就用三千字描写一座古宅的雕花门窗,等到主角出场时,读者早就昏昏欲睡了。数据显示,网络阅读平台前三章的弃读率高达47%,这数字背后是多少被糟糕开篇耽误的好故事啊。

其实读者翻开小说的瞬间,就像推开一扇未知的大门。我们期待的是门后传来的第一声呼唤,是那种能让人心头一颤的悬念。记得《三体》开篇那个诡异的倒计时,它没有解释什么是三体文明,也没有描写科研机构的环境,而是直接用超自然现象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开篇方式,不正印证了王笠耘所说的"制造悬念的阶段"吗?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新手作者太把小说当说明书来写了?他们生怕读者看不懂,于是把背景设定、人物关系全都摊开来。但真正高明的开篇,应该像魔术师的第一记响指,先让人瞪大眼睛,而不是急着展示魔术箱的构造。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开篇就写道:"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机上",简单一句话就建立起时间、空间和叙事视角,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力确实值得学习。

不过话说回来,制造悬念不等于故弄玄虚。我见过有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吸引力",开篇就抛出惊天阴谋或是离奇凶杀,结果后续情节根本撑不起这个开头,反而显得虎头蛇尾。这就像王笠耘比喻的"武松打虎",悬念要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矛盾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布疑阵。

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开篇密码

仔细研究那些经典小说的开篇,会发现它们往往暗藏玄机。《百年孤独》那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用的是预叙手法;《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用的是对比修辞;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则用一句看似平淡的对话拉开序幕。这些成功的开篇都在做同一件事:在读者心中种下第一个问号。

最近在读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年轻作者,越倾向于用对话开篇。这或许是因为对话能快速建立人物关系和冲突,但处理不好就容易显得单薄。说到底,开篇就像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它不一定要最响亮,但一定要最准确。

说到底,好的开篇应该像精心调制的开胃酒,既要勾起食欲,又不能喧宾夺主。它要做的不是把整个故事和盘托出,而是点燃读者继续探索的那簇火苗。毕竟,我们翻开小说时最期待的,不正是那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悸动吗?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