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 > 正文

小说创作十戒,看看你中招了哪一条

经验 16小时前 浏览 7
文章摘要
你是否在小说开篇就吓跑了读者?90%的创作者正被“开篇写景如地理书”“人物查三代”等隐形陷阱拖垮!本文直击王笠耘经典理论精髓,揭秘小说创作十大致命伤:武松打虎的悬念为何扣人心弦,而你的“打狗式情节”却味同嚼蜡?从“文字水肿病”到“结尾无余味”,一针见血拆解如何用1塑造立体人物、让环境与角色血脉相连。新手避坑指南,老手突破瓶颈——删掉废话,抓住核心,你的故事从此让人欲罢不能!
— 此摘要由AI分析并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小编注:本文摘选总结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故老编辑王笠耘所著的文学理论书籍《小说创作十戒》,文末附有该书目录。本书虽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内容仍然对当今小说的创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分享之,有兴趣的派友可找来全书一览。

一戒 开篇不吸引人

第一种:没完没了地介绍环境。

我读过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一上来先渲染黄河奔腾的气势,写景抒情,一段连一段;接着又写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连土壤、气候、农作物等等地理书上的材料,全摊了出来。这以后才出现了一个镇子,于是,又大讲起这个镇子的历史,从镇名的来历谈起,一笔笔交代它的兴衰变迁,连过去出过多少进士、举人,也象出土文物似的展览出来,解说一番。

接着就介绍镇子的水陆交通如何方便,称赞它的商业、手工业如何发达。还有:镇子的东边地势高,西边地势低;高处住财主,低处住穷人……看来,读者对什么不感兴趣,它就偏写什么,还生怕不周详。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二种:不厌其烦地介绍人物。


有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一上来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介绍起一户贫农。它采取“查三代”的手法,先写清朝祖父一代如何遭受天灾人祸;民国初年儿子一代,如何在军阀混战下受煎熬;再写孙子一代,又如何受地主血腥盘剥。

每一代的介绍,都力求全面,生怕读者怀疑这户贫农血统不纯。好不容易把这户家史唠叨完,又表起另一枝,介绍起一户地主来。也是开列祖孙三代的档案材料:祖父一代,强收租子逼死人命;儿子一代,放印子钱,喝人血;孙子一代,一杆烟枪,把全部家产一股脑儿抽光。这每一代的履历,也都力求准确,有数字为证。等把这祖孙三代介绍完,前面那祖孙三代,读者早就忘光了。

第三种:连篇累犊地介绍时代背景。


有一部小说稿,写的是东北沦亡时期的人民生活。它一开头就大写特写起满洲国的历史,从傀儡皇帝、日本关东军、“治安肃正”、“协和会”、“粮谷出荷”,一直到义勇军、抗日联军……真是纲目清楚,虚实结合,一页又一页,滔滔不绝。看来,作者的确花费了很多工夫,搜集了大量资料,可惜不加选择,连泥带沙,只顾往小说里塞,写得津津有味,洋洋自得。可是读者呢,不论青年或老年,谁受得了?

第四种:用工笔画大写特写风景。

本来,以写景开篇,原是常用的手法,可是有些小说,却一律用工笔画描绘山水、花草、虫鸟,不惜笔墨,不吝篇幅。我记得有一部写胶东农村的小说稿,开篇从春天写起,把四季风景放到显微镜下,轮流描绘,连一棵歪脖子柳树、一个死水坑都没落下。这样写下去,不是也在向读者的耐性挑战吗了?

小说开篇是制造悬念的阶段。小说不同于电影,当观众看到开始阶段时早已花钱买了票。小说开篇不吸引人,读者可以一翻而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单刀直入都进入故事比较合适。不要迷信权威,不要模仿名著。有些有名的东西未必是好的,我指的是在开篇阶段。另外要记住,你不是名家更不是权威,那样写还没有资格。

二戒 情节落俗套

有三怕:一怕情节落俗套。二怕看头就知尾。三怕故事一般化。

武松打虎还是武松打狗?

武松打虎为什么那样吸引人?就因为这种矛盾冲突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武松可能打死老虎;老虎也可能吃掉武松。正因为这场搏斗既可能这样发展,又可能那样发展,这才构成了强烈的悬念,紧紧地抓住了读者,扣人心弦。


武松打狗式的矛盾冲突,它的发展只有一种可能性,不构成任何令人提心吊胆的悬念,也就不能抓住读者。这里有两点是明显的:

一,看头就知尾。既然是打狗,武松还有什么危险?景阳冈上还有什么意外?哪还需要斗智斗勇斗毅力?一切只能直线发展,必然看头就知尾。

二,情节一般化。既然是打狗,对立面不堪一击,也就不可能曲折紧张,变化无穷,引人入胜,只能是情节一般化。

这告诉我们:武松打狗这种设置矛盾冲突的构思方式,是通往一般化的一条绝路。

三戒 结构坍散裂

真理不怕重复。让我们再说一遍这句平凡的话吧: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没有技巧,决创作不出优秀作品。这是推不倒、砸不烂的艺术规律。

从艺术结构上说,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积累了许多情景、场面、生活小故事,即使这些都很精彩,那也只不过是一大堆生活素材。这就象各色各样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条金丝线把它们串连起来,那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原料。只有找到了那条金丝线,它们才可能从原料升华为一条精美的项链,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从组织生活素材来说,写短篇像当班长,写长篇却像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摆下攻守阵势,既乱不了套,更不致自相践踏,这要看战略部署的才能,也就是看结构的本领。如果比作盖房,那么,短篇和长篇的作者,一个是农村的泥水匠人,一个却是高层建筑的总工程师;那么多钢筋水泥,门窗砖瓦,你怎样使它们各得其所,组成一座完整、匀称的摩天大厦,这要靠总体设计的本领,也就是靠结构的力量。

由一条情节线把整个作品串联起来,这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正如用一条金丝线把珍珠串连成完美的项链那样。尽管这种形式最简单,道理最明显,可是大量的小说稿在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上,却存在着许多坍散裂的病症。

最常见的症状是根本就没有这条情节线。

四戒 人物没个性

小说百读不厌的奥秘,便是作者塑造了有个性的让人们喜欢的人物。而那些所谓精妙的情节,不过是展示人物的舞台。

根据上面这句话,我们得出个方法:作为一个初级作者,检测自己一篇小说是否优秀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看它有没有塑造成功的人物。起码是小说的主人公,个性要鲜明。请注意,我说的是“起码”。

其实对于次要人物特别是那些反面人物描写细致,对主角的反衬作用也就愈大。正如前面说的武松打虎,如果武松打是是一条狗,或者是一只将死的老虎,那还有什么看头?除非是狗赢了武松。“狗咬人,人咬狗。”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都在报纸上看到过名人的漫画像,廖廖数笔,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便跃然于纸上,写小说也是在追求这种效果。

主人公不能大而全,要有立体感。坏蛋也不能一看就透,要穿一件伪装的外衣。

五戒 语言缺光彩

说简单点,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前面说到塑造人物,除了他们要有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肯定很说不同的话。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完成方式也不同,这便是人物的个性。又说到前面去了。

“女儿愁,嫁个丈夫是大马猴……”不用说你会想起谁来?

“多乎哉?不多也……”是不是孔乙己又跑到你脑子里了。

这便是小说的警句。是合情合理合乎人物的性格,却又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六戒 环境少特色

小说这座艺术宫殿有三根支柱——情节、人物、环境,缺一不可。但是它们并不一般粗,人物和情节这两根粗一些,环境这根细一些

所谓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前者包括的范围很广:从时代风云、历史潮流、阶级动向,一直到风俗人情、街坊亲友。自然环境的领域更宽;山野草地、大漠林海、平原丘陵,一直到春花秋月、斜风细雨。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从而产生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扮演出有声有色的故事。这些光影投射到作家的脑海中,就升华出一部部千姿百态的小说。

忽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就容易出现”环境病“。危害最大的”环境病“,是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分家。

有一部小说写贺兰山下的一个农场。它先写山下:沙土地,水渠网,春天的黄风,夏天的沙枣花,一大篇塞外风光。接着写山里:山顶的白雪,山谷的野花,风声鸟语,如同仙境,又是一大篇。随后,笔锋又翻过山,展现了阿拉善大沙漠的骆驼队、蒙古包.....

看来,这连绵不绝的环境描写,作者是有真切感受的,可是这农场既管不着山后的骆驼队,更管不着山中的仙境;这一切与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疲疲沓沓的会计,更是毫不相干。这种与人物脱节的环境,描写它干什么呢?即便笔下生花,对于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又有什么帮助呢?

七戒 文字水肿病

站着写作(海明威)是为了更快的进入情节,让情节紧凑。不论多好的故事,过多的烦人的叙述,会使小说一文不值。茅台酒是好东西,加水后就什么也不是了。

不要总想着写了多少多少字,也别为那些“鸡肋”情节而犯愁,杀无赦!“平庸的就是多余的。”有些事不用说的太细,别把读者当傻瓜。

八戒 生活感弱

被轻视与被损害的细节真实

在细节真实上的常见病,主要有这四种,

第一种,是由于作者缺乏生活感受而产生的。

有一篇小说,写到暴风雨中两个行人在旷野中的对话,本该是说不全,听不清,十分艰难;却写得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在客厅里聊天,这哪里有暴风雨的气氛?哪有行人的艰难?哪有旷野的情景?自己没有真切的感受,怎么能带给读者生活实感?

第二种,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而产生的。

有一部中篇,写到旧社会农村娶媳妇,是这样描写婚礼的:

赞礼的可着嗓门儿喊道:“一拜天地。”

新郎新娘冲蓝天鞠了一躬。

赞礼的又高喊:“二拜高堂。”

这一对新人转过身来,又冲乡亲们鞠躬。

赞礼的接着喊,“三拜父母。”

这一对新人于是冲着爹娘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细节全是荒唐的。自古至今,结婚拜天地,哪有冲蓝天鞠躬一说?高堂原是指父母,怎么变成了乡亲?再说赞礼的一喊,只有磕头、作揖的份儿,怎么行起洋礼,鞠起躬来?其实,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打听,可以 查资料,却不能信口开河,乱写一通。

第三种病,是由于生活知识不足而产生的。

鸭子不能上架,同样,百灵鸟不能上树,它只能在地上站,在草丛里作窝。养百灵鸟的笼子,从来没有架子,中间是个圆的平台。可是有一部写哈萨克草原生活的小说稿,硬把百灵鸟赶到树上去了,还大写特写主人公听它在树上歌唱,可怜的百灵鸟啊!

第四种病,是由于轻视细节的真实而产生的。

有些小说,在情书末尾,出现这样一行小字:“198x年x月x日。这到底是哪年哪月?小说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可是生活中谁这样写情书?我们希望读者完全“入戏”,忘记是在看小说,而这行字恰好在提醒读者:“这全是编的!”把他们从小说的环境中拉出来。请点击—》517部国外优秀剧本选集(专业筛选,个个精品)

九戒 攀登怕艰苦

问你,你爬一座山到半山,累了烦了,却还想到山顶,怎么办?

坐缆车。没缆车。雇人抬,没人可雇。坐直升机……

我倒!你还不如把山尖搬下来。

话归正题,就是一句话,小说是改出来的。要找出那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要不断的试,一是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试自己的写作风格,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象海绵一样不断完善自己,不停的“工作”。

十戒 结尾无余味

语言的终点,回味的起点,是体现作者智慧的部分。

见好就收,前后呼应,千万不要画蛇添足。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