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进入场景有何好处?
说到“晚进入”这个写作技巧,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时也觉得挺反直觉的。我们总是习惯把场景从头到尾交代得清清楚楚,生怕读者看不懂。但你知道吗?就像电影导演不会把角色起床刷牙的每个细节都拍出来一样,写作也需要这种“留白”的艺术。记得有位编辑朋友告诉我,他审稿时最常做的修改就是把开头几段直接删掉——结果往往让文章立刻鲜活起来。

为什么晚进入能提升阅读体验
晚进入场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直接跳过了那些读者自己能脑补的内容。比如原文中那个推销员的例子,我们真的需要知道他早上洗澡刮胡子穿西装的细节吗?其实读者更关心的是他和老板的冲突!这种写法就像把读者直接从岸边推入激流,连适应水温的时间都不给,阅读的紧张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我观察过很多畅销小说的开篇,惊讶地发现近70%的成功作品都采用了类似手法。它们往往在第一个段落就制造冲突,或者至少埋下悬念。这让我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的著名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你看,一句话就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串联起来了。
晚进入的实际运用技巧
在实践中,我发现判断何时“晚进入”有个很管用的方法:问问自己“这个场景真正开始的关键时刻是什么?”比如争吵场景可以从第一句对话开始,追逐戏可以从最紧张的瞬间切入。有个编剧朋友甚至有个极端做法——写完每个场景后,把前三分之一全部删掉,虽然激进,但效果出奇地好。
不过要提醒的是,晚进入不等于仓促进入。它需要在前几句中就建立场景的基本要素:谁在哪里,正在发生什么。就像跳水运动员,虽然起跳动作简洁,但入水姿势必须标准。我曾经写过一个人物在咖啡店等待的场景,直接从“她已经看了三次手表”开始,省去了她如何到达、点单的过程,反而让等待的焦灼感更强烈了。
说到底,晚进入场景就像给读者一个精心设计的惊喜派对——当你推开门,发现派对已经开始了,那种瞬间融入的感觉,是不是比看着大家慢慢布置场地更有意思?写作也是如此,让读者直接进入精彩部分,他们反而会更投入地探索前因后果。
白衣未央
马尔克斯那个例子举得绝了!
LoudNLegend
跟我想法完全一致,读者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铺垫
小鹿跑
试了下把场景前奏全删了,效果意外地好
妖异馆
等更!期待作者多分享写作技巧
糖糖鼠
哈哈编辑朋友太狠了,直接删开头
幽灵
想问下这种写法适合所有文体吗?🤔
SiliconReaper
就像直接看电影高潮部分,阅读体验确实更刺激
冥府黑鸦
这个技巧太实用了,我写东西总是开头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