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好、点子好,为什么读者还会觉得难读?
你可能忽略了故事的易读性。
易读:容易阅读
小说吸不吸引人,最基础的就看它是否易读。
语言顺畅,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读者才会跟着故事的发展往下走。它并不神秘,也不难掌握,但在写作中往往会被忽略。
尤其是跳跃性思维强的人,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联想力惊人,但写出来的东西,却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些充满创造力的点子,像一片散沙,铺在天空上,却串联不起来。
这就间接造成故事难以理解,那如何才能让故事变得易读呢?方法很多,今天小瓜子就讲一种最基础、最容易实现,同时非常好用的方法。
谈这个小窍门之前,我们首先小窍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贯性
什么是连贯性?
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举例一:
这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在挑水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跟着句子的描述,从山到庙再到庙里的小和尚,前一句的最后,是后一句的开端,整段话就变得易读起来。
举例二:
现在他正位于一个古代木工作坊里,具体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他要在这里学习木工技艺,最终学成出师才算完成任务,才能回到自己所在的世界里。
就像他之前听到的那样,进了作坊不代表已经拜师了,古代想要学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半年里,他相当于“预备学徒”,需要通过师父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学徒,正式拜在祖师爷门下,成为这个木工作坊的一份子。
预备学徒要做的事情很多,大部分都是打杂做家务。就这,也是要托无数关系才能进来的。
——《匠心》沙包
从古代村庄(场景描述)——思考脑子里已知的信息——信息具体内容(木工坊)——他在木工坊里的身份(预备学徒)——预备学徒需要做什么
段落与段落之间,同样需要连贯性,有了它,读者们才能跟着我们描写的思路往下看。
那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有哪些关系呢?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小伙伴都知道。
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语文知识)
在了解完句与句、段与段的连贯性后,我们来看看更高一层:章节。
整个章节如何处理呢?
用章节梗概来把握整篇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提的方法。
章节梗概与我们熟知的细纲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从时间上看,细纲是在大纲结束后,完善内容和思路时写的内容。章节梗概则是,在写每一章的之前,先写一个简短的梗概。
从内容上看,细纲是为每一章设计的内容大概。而章节梗概是在此基础上,理顺章节内容,让他们更具有条理性。
举例:
大背景:玄幻
剧情进行到:上大门派拜师
章节梗概:
顺序线:资质测试(男主渣)—爬天梯测试(艰难完成)—拜师(意外拜师)
根据顺序线,思考诸如冲突、伏笔、意外、重要配角这些内容可以放在哪里,记一下内容安排后可能出现的内容(待以后使用),再检查内容与内容之间能否交叉融合。
最后,一定要思考,安排好的整章内容,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剧情效果。比如:
最重要的环节是不是描写重点?(其它剧情减掉字数)
整篇内容是否大多数时间都围绕着主人公?(哪里可能不是,减掉)
有没有哪里笔墨太重继而拖慢剧情发展?(减掉)
等等。
这些都是由你的期望来决定是增还是减,整个过程,大概不超过十分钟。
但这样简单处理后,你就能完整把握整章的层次,侧重点,剧情进展。
同时,还能记下伏笔、线索,往后写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填坑。
而一旦有了这些,再加上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故事就会变得易读起来,读者也会很愿意,跟着你的行文了解故事。
用十分钟,
让整章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特别强调:章节梗概只是辅助工具,重要的是将思考过程前置。
当我们灵感突发、或者有了更好的点子时,千万别桎梏于工具,而是大胆记下来,视当时情况作出选择。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