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巧 > 正文

这六个方法,是助你写出好故事的基础

技巧 2周前 (06-19) 浏览 28

相信很多人都为了写出一个好故事而绞尽脑汁,今天这篇文章总结了六个能够助你写出好故事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好故事一定有个好核心

所谓的好故事好在哪里呢?

是好在有一个巧妙的故事核。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故事核?

大家在上小学时,记得老师经常提到的中心思想吗?

那就是故事核。

小说里的故事核就是在小说中始终要围绕它去写的某一个事件。

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别看它长,但它也有一个故事核——爱与勇气。

如果这么说笼统了些,再说清楚一点,就是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成长、与伏地魔的激烈对抗就是它的故事核,小说里主角以及众多配角的精彩故事,无一不围绕这一主题。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否巧妙、精彩,直接决定了你的小说是否优秀。

二、好故事一定有个好开篇

对于小说故事而言,一个精彩的开头,其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读者翻开一本书,最初的几百字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继续阅读。

因此,在故事开头,必须设置极具吸引力的 钩子,这个钩子不仅要与故事核心相呼应,还要给予读者足够的读下去的理由。

我们可以借鉴优秀小说的开头,仔细分析它们的开篇为何吸引人,然后尝试模仿写作,并不断修改练习,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好故事里一定有好人物

有些故事令人爱不释手,而有些却枯燥乏味,原因就是在于是否让故事里的人 栩栩如生。

好故事能让读者在阅读文字时,脑海中自动出现画面进行脑补,书中人物不再是扁平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个体,读者的情绪也会随着人物的经历跌宕起伏。

要做到这一点,作者需要注重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场景等细节描写,避免过多的叙述、独白和说教,特别是背景介绍,能省则省,要在情节推进中慢慢带出来,而不是一次性介绍。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故事中的人物也应如此,他们由对话、行为和动作是由他们的性格去定义的,而非简单的形容词堆砌。

同时,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增加细节描写的丰富度,还原可以感知的现实场景。尝试用场景描述替代直接叙述,通过反复观察、练习和模仿,熟练掌握细节描写技巧,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四、好故事一定有个好视角

故事切入的角度是否新、奇,直接决定了故事的好与坏,决定了读者是否有兴趣去阅读。

不同的视角会给故事带来截然不同的风格与基调。

不同身份的人讲述故事的方式各异,比如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新奇,底层人物与专业人士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也大不相同。选择视角时,可从自身出发,从熟悉的内心感受写起,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与其自身的经历紧密相关的。

即使没有特殊经历,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自己和主人公的内心,多观察、多交流,发挥同理心,阅读和模仿他人的故事,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五、好故事一定有个好结构

故事的情节一般由铺垫、推动、高潮、结局和回归等几个方面构成,其中高潮是故事成败的关键。

创作者需要为主人公设置各种障碍,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们还是以《哈利波特》为例,尽管每部作品都遵循相似的套路,但其细节丰富,充满反转与伏笔,让读者沉浸其中。

丰富情节可从内心汲取灵感,也可借鉴喜欢的书籍。可以画出小说的情节走势,标注重点情节,为自己的故事设计起伏线。

情节结构如同建筑的架构。一般情况下,故事的结构包括正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创作初期不必过于纠结结构,大胆尝试,先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再根据需要调整,甚至可以将不合适的场景和细节打碎重组。

六、好故事一定是改出来的

巴金曾说:“写到死,改到死。”

《红楼梦》历经曹雪芹批阅十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五易其稿,这说明好作品离不开反复修改。

写完故事只是完成了一半工作,修改同样重要。

有人将故事从青涩到成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孩童模式”,像小孩玩泥巴一样,对故事进行随意调整,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没有什么顾虑;

第二阶段进入 “成人模式”,以理性的态度审视作品,判断内容的取舍与改进方向;

最后是 “家长模式”,对作品的每个细节保持警觉,吹毛求疵,不放过任何小缺点。

这三个阶段就是修改故事的过程。

写作虽辛苦,需要不断构思与揣摩,但如果你真的喜欢写作,或许那也并非痛苦之事,毕竟修改和打磨的过程,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