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读者是在等你的情节吗?他们其实是在等情绪

许多作者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读者翘首以盼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
你是不是也是如此以为的?
其实,读者能让读者读下去的,并非仅仅是情节,而是能够触动他们心灵的情绪。
换句话说,情绪是底,情节是面,面子之所以能撑得起来,是因为底子在托底。
我看到很多人执着于故事的完整性,力求剧情合理、伏笔精妙、反派逻辑自洽。但很多作者不知道的是,读者追书的核心动力,其实是渴望被带入情感的世界。
我不妨来提这么一个问题,那些看似节奏顺畅,主角升级如闪电、打脸一气呵成、世界观清晰明了的作品,为什么会留不住读者?
其实很多人的语言和情节都是不错的,但与真正写得好的人总觉得缺了些什么,那么究竟是缺什么呢?
缺的就是情绪。
读者常常看了寥寥几章,便觉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就在于主角宛如没有情感的机器,缺乏情感的波动,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作者只是机械地展示事件的流程,却未能让读者真切体验到人物的心情。
那么,读者究竟需要怎样的情绪呢?
首先是爽感的情绪释放。
当主角在困境中爆发之前,如果能让读者感受到他这一刻的爆发,是多么的难,那么这爆发就会有冲击力。
其次是带入的情绪共鸣。
主角所面临的困境、内心的纠结挣扎、愤怒的情绪以及犹豫的瞬间,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故事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作者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种情感的普遍性,所谓的情感的普遍性,就是一般人都遇到过、或感受过的情感,然后将这种具备普遍性的情绪,融入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节当中去,将普遍的情绪融入到不普遍的情节中时,共鸣就有了,爽感也有了。
最后是悬念带来的期待感。
情节推进的魅力并非源于单纯的逻辑,而是来自情绪上的拉扯。
如果作品的章节里只有干巴巴的动作和结果,缺少情绪的传递,即便剧情紧凑得如同绷紧的弓弦,读者也会觉得空洞无物,味同嚼蜡。
以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为例,其内容生产与制作都是以受众为核心,然后再深入去挖掘和凝铸情绪价值。在叙事建构上,将情绪价值融入故事冲突、情节悬念、剧情反转等元素中。
我们以《新闻女王》为例,通过女主播与各利益派系的明争暗斗,铺设层层悬念与反转,融合职场竞争、社会伦理等话题,以叙事的爽感直击职场打工人的痛点,从而唤起强烈的共情。
再看爽文小说的创作,我们在写作之时,一定要强调情绪大纲优先于情节逻辑大纲。
作者在创作之前,要先进入情绪代入状态,只有自己代入了设定的情绪中,才能写出情绪,然后再通过情绪的释放,写出 想象中的情节。
这种创作方式,目的是要把情绪放在首位,让作品更能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