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 > 正文

愤怒的香蕉给新人的分享课:创作故事的“魔术手法”

经验 3周前 (11-10) 浏览 42
文章摘要
为什么你的网文开头总留不住读者?愤怒的香蕉亲授三招"魔术手法":开头别急着兑现爽点,学会"开支票"——用退婚桥段+女角色钩住1/3读者;过渡时玩"双线魔术",让感情戏掩盖沉必须"呼之欲出",等读者恨透反派再出手!十年老作者揭秘:写作本质不是炫技,而是整体性引导陌生人心理。新人照做,黄金三章变三十章,焦虑感直降90%。
— 此摘要由AI分析并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大家好啊,我是愤怒的香蕉。

就是今天呢,其实主要是准备说的是,大概说三个技巧,三个技巧方面的东西。但是呢,与其说是说技巧,其实主要是结合整体性的问题来说这三个小技巧。

其实我来的时候问过编辑啊,编辑跟我说呢,这次来的大多数是刚刚签约的作者,我觉得你们肯定还没有面临,就是说什么叫做整体性的问题。

我们把写作这件事要是当成一个有核心原则,就每个环节都能够跟某个原则对应的时候,那么就如何来认知这么一件事情。

我刚刚写的时候啊,其实是没有整体性的想法呃,就是瞎写嘛。

我今天突然有灵感,有冲动,有个好的东西先写出来啊,其他的我们边写边看。我那个时候嗯,经常在草稿本上每天写个几百字,写个上千字啊,写了七天,我就把它撕掉。

大部分的初学者呢,应该也都是这个样子啊,一时冲动写出来了,我们往上一扔,可能扔个几万字,写不下去了啊,然后就再开始考虑之后的,再慢慢的延长,慢慢的延长。那个时候我们不会考虑一个整体,我们往往是为了一个灵感动笔的。

今天我写了个好开头,明天过渡的情节没有了啊,或者过渡的情节你勉强写过去了,你高潮又写砸了,到最后烂尾啊。啊什么什么写了什么错误的话,你看那我不回答这个啊,我们先先说这上面的嗯,先说正题吧。

就是非常普遍,我们初学者都是从局部、从灵感来认知写作的。但是我写了十多年以后,我大概就能看到整个写作的整体性了。所以今天就通过三个具体的写作手法,把整个写作的这件事情稍微梳理一遍。

它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将来某一天啊,你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灵感和冲动,你今天晚上就想把它写上去,写上去拉倒。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看起来很强烈的东西,它可能不太适合你前期就做啊,又或者你知道接下来你某个情节,你要进行过渡了啊,但是你这个高潮之后的过渡情节还没有想好啊,你可以提前一步去把下一个环节想一想,提前一两章就做个伏笔。

如果能够提前一两章做个伏笔的话啊,对于你们将来的写作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很好的缓解你的焦虑,很好的微调你们写作的细节。

就是如果有的人在知乎上看过我写的东西呢,嗯,今天说的其实就是一些非常老生常谈的东西了,这是不同的叙述而已。

一、写作的核心: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

我这些年经常跟人说,写作的时候就提到一句话,就是村上春树说的啊,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我每次都从这句话开始说。

这句话说的是呢,思维是你写作的核心,文字只是思维这个东西的一个不完美的载体。载体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把你的思维从你的脑子里,转移到别人的脑子里啊。就好像现在这一刻,我的思维才是核心,我想尽办法做手势、说话,就是想把我的思维传递到你们的脑子里来。

所以追求的是一个传递的结果,而不是载体本身,而不是文字。比如说我们活到 20 岁到 30 岁的时候,脑子里有很多感动啊,想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啊,你想通过某种方式塞到别人脑子里面去,让别人也受到震撼啊,或者让别人也觉得有趣,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写作的本质。

那么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你就要开始想象了,你要开始设想啊,你的面前有一个人,准确来说你的面前有一群人,你潜在的读者是几千个,几万个,我们怎么尽可能的抓住更多的读者,怎么做这件事。

你们过来听我讲课,可能是因为觉得我会给你们一些你们需要的东西,首先就有了这个先决条件。但是你跟读者之间,读者不认识你是谁,他跑过来看你的东西,他没有一个先决条件,你首先就要意识到他们跟你不是朋友啊,他们基本上是陌生人。

他们有一部分会因为你的标题啊,因为平台给你的推荐,就是看你一分钟或者 3 分钟或者 5 分钟,你就是从这一分钟、3 分钟、5 分钟的时间开始积累读者。

我们在社会上,我们在社会上跟一个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开始要注意些什么?就是说不能莽撞,你不能引起人的反感,开头的几句话,你最好留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如果你还有推广的目的呢,啊你最好说一点别人感兴趣的东西,哎循序渐进,这里就是一个故事的 “起”。我经常说起承转合,“起” 就是这个东西。

好,前面说的这些话,就是这次讲课的主题了,**就告诉大家我们写作的时候,应该想象前面有一整个的读者群体,你最本质的是要对他们的内心去做些什么。**有这个想象以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啊。

一/起:如何写开头,初步沟通的原则

正题第一个是叫做初步沟通的基本原则。

对一个人最开始沟通你要注意些什么,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很多人知道 “黄金三章” 啊,“黄金一章” 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开篇就很有质量,要很吸引人,但怎么做才算是吸引人啊。

各位,你开头写一个金手指,写一个系统,写主角被退婚,中规中矩的,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每个人也都这样做,就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啊。

上一次讲课的时候,我举过《赘婿》的例子,有一些人上一次来听过这个课。《赘婿》的开篇,大家都觉得很慢热啊,但是读者的留存度非常高,就是读者看过以后,留下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我当时就跟大家说,我用的是大量的暗示。什么是暗示?就是文章的楔子。我写一个商场的大佬被背叛了啊,这个商场大佬心灰意冷啊,然后他死了,穿越了,整个楔子其实就塑造他这个身份的真实感。

当读者觉得有了一点点的说服力以后,第一章这个人穿越了啊,他穿越到的是类似于宋朝的商贾家庭,成了赘婿。这中间好几个概念呢,其实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暗示。比如说商业大佬到了商贾家庭啊,这两个元素加起来,你首先就有一个暗示性在啊,你绝对会通过这两个元素想到一些东西。

然后商场大佬心灰意冷,变成赘婿了,这个容易有暗示吧,啊就他成了赘婿,他身份太低,一定是会出问题的,主角一定是会反击回去的。写了个跟着他的啊,很可爱的小丫鬟,对主角各种迷惑不解,那很简单啊,你既然对主角迷惑了,你肯定会对主角感兴趣啊。

第一章的结尾,我塑造女主,女主的出现呢,让读者有征服欲啊。我把女主角塑造得会待人接物,说她很有段位,大家自然而然想到主角的段位更高啊,这也是一个暗示。

在第一章里头,我就写朝代类似于宋朝,但是李白和杜甫不存在了,这个信息你一交代非常简单,读者心里知道这就是要架空历史了啊。其实还有很多更加细微的暗示,如果大家去看《赘婿》的开篇的话,几乎每一段的信息交代都是在做暗示啊,就是说明确的大方向呢,就是在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告诉读者,商战可能会有,严谨的情节可能会有,架空历史会有,扮猪吃老虎那肯定是有的啊。

接下来文章展开不是白描,不是白描啊,听我说,接下来文章展开的时候,主角喜欢跑步,他谈吐不俗,在秦淮河边上跟某个大佬跑去下棋啊,跟一个赎身的花魁能够每天打个招呼啊。

反派过来挑衅主角,主角没有反击回去,直接把人家当空气,一副 “你反正跟我不是一个档次” 的这种目中无人的感觉。一直到第十章的时候,差不多,反正十多章了才 “抄” 了一首《明月几时有》,这是第一个明确的爆发点啊。

但是前面十章都没有明显的 “装 X” 情节,很多人就说这个是慢热的东西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过去看到的很多书的开头,就只专注于一个桥段,比如说主角被人看不起了,花了十章就是为了反击回去,当然也有两章就把这个事情做完的,很多书一开头就是一个这样的情节啊。

但是因为两章做得太快了,读者代入感可能又不够啊,两章的 “装逼打脸” 效果不好,而且读者群体是很大的,有些人对 “装逼打脸” 感兴趣,有的人就对其他内容感兴趣,你只写了一个最流行的元素,你天然就缩小了最初的受众面。

所有跑过来看你这个开头的,留下来的都是喜欢扮猪吃老虎这一个元素的,所有喜欢这种元素的读者,他们可选择的同类作品是成千上万的,你们的同类竞争压力很大。

很多读者说我不喜欢套路啊,还有的看到 “装逼打脸”,反而就不喜欢了,说不喜欢这种情节。

在这个地方还要说一个概念,就是叫做对套路化的利用。对套路化的利用,我们写网文写了很多年,就跟大家说的一样,反正同质化是很严重的啊,他写退婚,你也写退婚,他写扮猪吃老虎,你也写扮猪吃老虎,这导致读者心里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

这个条件反射是怎么样的?就是你不需要写完整个套路,你只需要写出一个规规整整的扮猪吃老虎的开头,读者就开始脑补后面的情节了;你写出一个工整的升级流开头,读者就会开始脑补后续的境界提升。

而且只要是喜欢这种情节的,比如说某个人喜欢扮猪吃老虎,他的脑子里会高质量地去脑补后续内容,但是反而你真的写出来了,很多人写出来的内容甚至没有他脑补的质量高。

那么你回头看《赘婿》的开头,我写的都是别人规规整整的套路的前半段,我只写前半段,虽然我写出来的内容质量可能比别人不差,但是我建议你在前头,就尽量把前半段写得更好。

你开篇写一个主角被鄙视啊,只要你写得有代入感,读者其实在你写完前半段的时候,就开始期待后续了,甚至开始反馈出一定的爽感啊,你不需要那么急着去兑现爽点,不用那么急着兑现,他脑子里会产生 “好紧张,接下来会怎么样” 的期待感。

当然不是说你没有内容还吊胃口,而是说你可以考虑在这几章的过程当中,去铺垫一点其他方向上的期待感,你最好可以给别人一点其他的期待。

所以一个文章的开篇,最主要的到底是在干什么呢?在我看来,其实不是让你专注于兑现一个具体的爽感。什么叫专注于兑现一个具体的爽感?就是你文章的开篇最有效率的,并不是利用几章去写出一个完整的扮猪吃老虎情节。

文章的开篇是非常宝贵的,真正有效率的用法叫做什么呢?“开支票”,这才是真正的用法。你看我们写的系统文,就是开了一个支票,我们写一个系统出来,如果这个系统方便让读者理解和产生之后的想象,那就是一张好的支票。

比如说肘子的《大王饶命》,开篇的金手指是主角要惹恼别人、积攒点数,读者一看,对后续的很多发展想象就非常具体了,这个金手指可以衍生出几十个后续情节的想象啊,你们写系统文也会这样做对吧,你们写系统文,其实都是像肘子的《大王饶命》这样在 “开支票”,就是告诉读者我要写这些内容,让他们产生期待。

但是我问你,你们开得出《大王饶命》这种级别的好支票吗?你们能做到吗?当你没有把握开出一个绝对高质量支票的时候,我给你们建议:多开几张支票。肘子的《大王饶命》开头,一个金手指质量很高,把后面的期待感全都奠定了,但是《赘婿》或者我们其他作品可以做的是,开十张支票,同样能达到效果,嗯。

所以什么是开头的基本原则?

就是文章的开篇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就是 “开支票”。这种说法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前面几章的剧情告诉读者:“你注意啊,我要写这个,我要写那个”,告诉他们我要写这些内容。

我会利用读者对套路的熟悉度,一次性把 “网” 全部撒出去,我不撒一张网,我甚至可以撒十张网。你们有些初学者,尤其是初学者啊,高潮是后面的事情,是之后要考虑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说的是开头的原则。

因为开篇的字数很宝贵,如何形成最大的期待感,如何把 “开支票” 用到淋漓尽致,就是利用套路,只是我们有些人会排斥套路而已。

你是个初学者,你不想写套路,你想写的很新颖啊。但实际上呢,因为大家看多了什么扮猪吃老虎的,你中规中矩的写了个扮猪吃老虎的前半段,大家就脑补扮猪吃老虎的后续,总会有人喜欢这方面,你可以吸引这个喜欢扮猪吃老虎的读者,看到下一章。下一章好,接下来写点有意思的东西,接下来铺垫,这种开篇的任务是完成了。

我反正经常,我经常跟人建议,一个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我不管你开头在跟别人开什么支票,不管你开头在跟别人暗示什么,我都会给别人一个建议,说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开篇的时候加入一个女角色,第一章你就要给我写出来,好好的把这个女角色塑造一下,用几个段落,反正用你全部的精气神去塑造一个比较不错的角色,读者自己会脑补之后的事情。

到了十多张以后,你觉得这个女角色没有用,你把她写走了啊,主角不提她,她甚至跟主角成了好朋友,但是开篇的任务完成了,对不对啊?不管你之后怎么用这个女角色,你这个女角色可以让别人多看十张,你黄金三张、黄金一张的空间不就那个样了嘛,我就把它给延长了嘛。

所以开头我们要利用好,开篇你看空头支票没有关系,十张支票你能兑现一两张,你能高质量兑现一两张,后面吸引人肯定是有自己的东西,但前面你随便开啊,把人先拉进来,这就是跟人沟通的一个方式。是因为我们不熟,大家都是陌生人,你要珍惜前半段,所以就学会开支票啊。

前面不就有一个大神啊,有个大神我这里举个例子,是一些跟我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但是我不说是谁啊,不说是谁,他让我帮忙看一下他的开头啊。这个大神的功力很深厚啊,他在开篇的时候呢,除了主角,开篇的一章啊,一大章除了主角,他写了好几个人铺垫,剧情非常生动啊,就说一个小团伙在乱世里求生的描绘啊,我是没法改。他这个开头,我最后给的建议,就是因为他写的几个小朋友全都是男的啊,我就给他一个建议,我说你把其中一个小朋友改成是女的啊,这个跟着挣扎求存的小团伙,把中间一个成员改成是女的,你可以没有什么感情线,但是你只要把这个女角色给塑造好了,你就多了一个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人,你何乐不为呢,对吧啊。

所以反正开篇的原则你要记清楚啊,一章你写不了很多东西,其实就是在跟读者开支票,你在引导他,你在做承诺啊。反正在前面你开十张支票,兑现个两三张,读者看进去以后啊,他其实慢慢的就跟着你剧情,跟着你剧情的合理性往前走啊,所以是这样的。

你们可以尽量的多开支票,而在这个过程里呢,开支票的方法其实是利用以前的一些老套路,不是鄙视套路,你们千万不要鄙视套路啊,所有开支票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利用套路。

开篇第一章,主角被退婚,非常好,开篇第一章主角就被退婚,你们觉得大家都写烂了,我不怕,开篇先写装逼打脸的铺垫啊,你到后半段你写出新意来,但是你开篇第一章开个支票,主角被退婚,读者一看,我靠,这肯定要赢回来的,你只要写的合理性足够,读者愿意看到下一章,他还愿意去想象那个装逼打脸的过程啊。但是你第二章你没有写打脸,你去铺垫其他的线了,说不定还有其他的钩子勾住你。

开篇就写一个妹子啊,不管是温柔的、高傲的,只要你不是特别猥琐,写得让读者讨厌,读者就自己脑补很多东西,读者脑补了他就可以坚持十多章的耐心,你开篇的效果就不是黄金三章能比的了。你们本来信任度是零,读者想给你 3 分钟,你就成功的把这 3 分钟给延长了。在这个过程里呢,当然不是说开了支票就完全的不兑现,你要不停的兑现支票,慢慢兑现其中一张,然后在中间你还开新的支票,抓着人慢慢的往前走啊,一个陌生人就这样被你吸引进来,把他的心抓住啊,这就是一个基本原则啊。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啊,就是说三个技巧以外,我们很多人其实没有想到,读者的思维呢也是千千万万,大家的思维期待就是不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人文气重,而且情绪饱满,但他有一天感动自己,就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首先抛出来,他觉得这也是一个钩子。就这种开篇原则下,你要注意开的支票最好是大众化的,不要小众。

我们很多文青就是这个样子,他一开篇就把很饱满的、感动自己的内容直接抛出来。

这中间有一个最严重的例子,跟你们关系不大,跟传统文学关系比较大,传统文学的关系比较大。我前不久到湖南大学做访谈的时候,那个老师跟我说,他说有的学生啊,大学生爱写作,你们有的人可能也经历过,但是文章开篇就是浓烈的抒情感慨,剧情弱得不行,他吐槽这些学生说,你这个是什么文体啊,那学生就说我这个应该是意识流吧。

我以前讲其他课程的时候也讲过啊,就是琼瑶式的写作,第一章就跟杜鹃啼血一样,但是网文的原则就是通俗文学的原则,嗯,读者共情之前,作者不要抒情,你前期不要用抒情来当钩子,你不要觉得这个抒情很感动,就把它当成钩子扔出去,所以钩子尽量用套路化的东西啊,用能感动大多数人、能感动大众的东西啊,不要走文青路线啊。

我们前半段反正就是跟一个陌生人沟通,有错吗?因为这还是第一环,跟一个陌生人沟通,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有文青的东西啊,你面前坐了一个读者,第一次见面就跟人抒情,别人只会把你当神经病啊。

写网文的人基本不犯这种琼瑶式的错误,这个习惯其实是不错的,但是我还是要提醒一下开篇的时候啊,有些类似的问题啊。

我有个朋友也是,今年是个大神,他的美学风格很独特,你当年在大学学文学的话,看他的写作功底,肯定觉得很过硬,但是他第一章用独特的美学造诣,在结尾做了一个很独特的震撼点,这个震撼点很独特,但是不够强烈,需要你认真看才能感受到,我就跟他说,你钩子太少,要加一些读者喜欢看的内容,比如描写美女对吧,然后你过于独特深刻的审美,前期就不要放,就跟煲粥一样,慢慢的读者才会理解,但前期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受众面,我们要留下更多的人嗯,这也是在开篇的时候的一个原则,就在开篇的时候,我们想象面前有一个人跟你是陌生人,引申一下啊,小众的东西就不要做啊,前面多开支票要做啊,小众的不要做。

我以前课稿里面还举过一个例子,以前讲课的时候举过的例子,就是我帮人看开头,有一个开头写的是《仙剑》的某一部,我忘记了,没看过那一部《仙剑》电视剧,写了一个配角小胖子呃,他通过小胖子作为主角来进入剧情,说这个小胖子被误解、被伤害、被各种欺负,要写这个小胖子的逆袭.

这个作者的文笔其实不错,但他默认大家都看过这部电视剧,因为就像轻小说一样,面对的是某一个特定读者群体,他不需要解释前面发生了什么。我当时就问,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视剧呢,啊那当时讲课的班大概 40 个人,有五个人举手,也就是说你这个开头,天然就把你的读者缩小到了八分之一。

我又让中间几个人说说感受啊,然后我又问那五个人,我说你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有强烈的冲动要帮这个小胖子逆天改命吗,其中有一两个说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

所以当我们在写开头的时候啊,这种写法,你写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东西的时候,你的读者群体首先就从普通读者群体的全部,变成了 1/40 或者 1/20。

所以我当时给的建议呢,就是让他把小胖子的经历在第一章的时候,通过某种方式再叙述一遍,把这个小胖子的命运写得多么让人不爽,你如果把这个理由构建充分了,就能扩大你的受众面,普通人也能看懂这个小胖子经历了什么以后,你就扩大了受众面,至少把拥有更多读者的概率增加了啊。

所以我们在这个第一环的时候啊,就是说初步沟通的基本原则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呢?

初步沟通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在跟陌生人沟通,你要给他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但是你又要确保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最大可能感受到你的吸引力,你的素材尽量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不要随随便便用独特表达啊。

你多开有质量的支票,你开支票可以利用以前的原有套路,但是在前期要少灌水,不要拖节奏啊。如果前面这一环做得比较顺利,就是你呈现了积极的大众化内容,或者你撒出了比较大众化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故事、你给的支票是什么意思的话啊,而且你最大程度不犯读者忌讳啊,那么读者就会觉得你这个作者还行,他可能就愿意多听你讲一点复杂的东西,所以接下来就是第二关 “承”,那我这里写的是第二个技巧了。

二/承:长短两条线交织,让过场不沉闷

第一个技巧主要说的是 “起”,还是 “起” 的部分啊。

“承” 就是让过程不沉闷的简单思考,我们网文圈的这种起承转合的 “承” 呢,一般来说就是写过开头以后,就一个一个装逼打脸的小故事往下写啊,读者每天订阅,每天看,但迟早他们会觉得烦,一定会进入剧情的平淡期,而在一个一个故事之间也会有沉闷的过程。

其实对于任何入行不算久的人来说呢,我们先把高潮写得太长就太冒险了,我们怎么把过程写得不让人觉得沉闷呢?

到了网文情节的 “承” 阶段,通常来说考虑的是 “魔术手法”,魔术师在台上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做法,就是用一只手吸引你的注意力,另外一只手在下面真正做事。

其实这就需要作者最起码拥有驾驭两条故事线的能力:一条是小的故事线,不管是装逼打脸,还是那种短平快的快感兑现;与此同时呢,你要学会在一个小故事的掩盖下走长线,对不对?其实就非常简单,就是把非常沉闷的过程,跟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装逼打脸或者其他情节结合起来,所以说 “让过程不沉闷的简单思考” 啊,这个很简单啊。

前不久有个大学朋友啊,也出现了大概这样的问题,他新书的开篇非常好,成绩也非常好,写到第二段剧情的时候换地图啊,那个地方是新人物、新线索、新矛盾,也是新设定,他好不容易从头开始铺垫,把事情说清楚了呢,但是过程太长了,读者不喜欢,他着急就加快线索推进速度,然后后面的高潮就受到了影响。那个时候我看了着急啊,我打了几次电话,我说那你前期的感情戏写得那么好,第二段剧情的开端,你为什么不走感情线呢?比如说主角跟几个女角色一起到了新地方,谈谈恋爱、发点日常,让几个本地流氓惹一下女角色,读者的情绪不就被调动起来了啊,被带起来了?你把这段感情戏写完,装逼打脸做完,新地方的线索自然而然就铺好了。他说是的,早就知道该走感情线,哪怕是成熟的作者,往往在 “承” 的时候,走过场的时候也会放弃这个方法啊。

我其实比较喜欢的就是这个手段,就是我们进入下一个地图的时候,我一般是用 “钩子剧情”,用读者喜欢看的感情戏之类的内容,慢慢自然而然地深入进去,这个就是 “魔术手法”。

这个手法其实有个比较正统的方法,就是说如何把 “承” 写得好呢,比较正统的方法我上节课也提到过,我把它叫做 “叠纸法”,就是一张纸跟另外一张纸这样叠起来,部分重叠在一起,这个方法要求你对剧情的掌控非常好。

意思就是你作为作者,前一个剧情走到后半段的时候,在它要进入高潮情节前,就已经通过铺垫自然而然地把下一段剧情设计好了,已经开始借着前一段剧情的高潮铺垫下一段了,这个做得很好的,像《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我觉得这是必看的一本书啊,因为真的非常经典。月关写这本书到后半段的时候,剧情如有神助,那个时候他日更 1 万,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一个高潮落下去,结尾的时候你会发现下一个高潮的线索已经铺好了,主角一换地图,立马进入高潮,就一环一环一直到结束。

但这个要求非常高,要求你从一开始就想好整体剧情啊,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个的,我们大部分人啊,就是先想这个高潮怎么做,费尽全力做完高潮就休息,下一段剧情还没怎么想啊,对吧啊?

所以这个方法的要求太高了啊,还有什么取巧的办法?

你如果做不到从一开始就想清楚整体剧情,那至少在做当前高潮的时候,以后你们每次做高潮剧情的时候不要放松,做到高潮的时候,你就要对之后的剧情有警惕性,一定要考虑一下后续,不一定有结果,但你一定要提前开始考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之后的焦虑。因为你休息了两三天以后,读者已经在催更了,还没想好之后的内容很容易写错,所以要求你提前想,要求你提前有准备。

然后我找到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也是上节课说的,叫做 “散放线反放线”,就是有很多线索写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先放一放,不要追求一个情节完全收尾,到了下一段剧情的时候,你回头去找,有没有之前放着的线索,有没有之前出现过的人物,到 100 章以后,你如果需要写点什么,再把这个之前用过的线索或者人物拿出来用,读者的感受也会非常好,他会觉得你这个故事世界是活的呀啊。

另外一方面,前期写过的人物读者比较熟悉,在读者心里至少有一点分量,你就不用从头开始凭空塑造新人物了,知道吗?所以你在铺新线索的时候加入老人物,我们接下来写剧情也好,写其他内容也好,都会更加顺滑。当然这个 “散放线”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放的线太多,一个都没回收,所以这两方面的事情要注意。

一方面是说我们作者就是习惯 “单线叙事” 是吧,就是我写一个装逼打脸,然后再写一个装逼打脸,再写一个装逼打脸啊。

我前面的人物到后面就随手抛掉,不管了啊。不要前面的人物,我能利用的是尽量的 “回收力”,没想到前面放的线索太多也不行,不再去收,一个都回收不起来,又或者出现前后矛盾,这样很麻烦。

但是如果要质量高一点,就要求你在写高潮的时候,尽量学会去用一些魔术手法,尽量锻炼自己驾驭两条线的能力,尽量在你觉得 “我今天的任务就是做完这个干干净净的扮猪吃老虎” 的时候,多想一想。核心就是要求我们写内容时,一个 “魔术” 不要冷场,一条线索到低潮的时候,用另一条高潮的剧情把它掩盖起来,这样就不冷场,反正这样是最好的。

你就有可能把读者的注意力拉进来,拉进来以后慢慢通过高潮迭起的推进,再铺垫新的高潮,这点不是我随意写的。

转:如何写高潮:“呼之欲出”,调动读者的思维预期

第三点,第三点是关于让高潮爆发的一个关键词,叫做 “呼之欲出”,就是说高潮的细节要有迹象辅助支撑,呃我说慢一点,大家记住这四个字。通俗一点来说,这个概念我会把它形容成 “调动读者的思维预期”。

也就是说,你写到高潮情节要爆发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用的标准叫做 “读者的思维走在作者之前”

怎么解释?

读者的思维其实不可能真的走在你作者之前,他们思维的走向,都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是我们引导他们那么走,至少我是这样做的,他们就会跟着走啊,你们反正得尽力去设计啊。

比如说你写到一个高潮,要杀一个大反派求爽感的时候,你一定要追求最好的效果,你想一下,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就是读者都迫切想杀他、恨得牙痒痒的时候,你按兵不动,先让读者产生 “想杀他” 的念头,你继续按兵不动,坚持到最后一刻,这就叫 “呼之欲出”。

因为读者都会在心里喊 “快杀了他,快杀了他,快杀了吧”,啊你如果能营造出这样的效果,再推进高潮,效果肯定是最好的,这个高潮肯定是成功的。

你如果写到一个高潮的时候,读者还没什么反应,你就突然把高潮抛出来了,当然也有这样的做法。但是 70% 以上的高潮,都是读者情绪先到位,然后作者再揭晓最后那一点,或者作者写的比读者预期的更好,都是这样才能做好的。

为什么通俗作品讲究 “引导”,而不是 “灌输” 呢?

你想象一下,你面对成千上万的陌生读者,我从一开始就在想象这个画面:我们面对很多陌生读者,小心翼翼地铺垫故事,把他们引导进来,慢慢发展线索,让这些读者都跟着你去联想。

你设定了一个高潮情节,必须不动声色,要表现出 “我没有强加给你任何概念,我只是告诉你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你要怎么想是你的事情,不是我强加给你的”。如果让读者意识到 “这是作者强加给我的”,他心里对情节的接受度就会打折扣。

所以我们要 “给出论据,而不是结论”。有些作者写文没有感情,不是通过情感共鸣来写书,而是靠 “拆书”—— 你们肯定有很多人拆书,自己不喜欢看,看了也硬拆,只是模仿别人的结构,他写书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

他设定一个大反派做些坏事,主角经历艰难剧情打败反派,心里就觉得 “我好像完成了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故事”,实际上不能这么想。

当你设定一个大反派时,最主要的是想 “我怎么样才能让读者恨他”,到那个时候就一遍一遍问自己,不是把剧情逻辑圆了就有用,一定要一遍一遍想 “我怎么样让读者恨他”。

当你能做到给出充分论据 —— 也就是大反派做了什么坏事,让读者也气得不得了,非想杀掉这个反派的时候,你再安排反派被干掉,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写好“扮猪吃老虎”?

在很多小情节上也是这样,“呼之欲出” 的原则同样适用,哪怕是扮猪吃老虎,通过这个桥段推进剧情,这么简单的情节,很多人也写不好,对吧?

你们很多人应该都写过这个情节,有的写好了,有的没写好,其实大部分都只是 60 分水平,比较平庸或者勉强过关,为什么呢?大家总觉得剧情只是 “结构” 的问题,扮猪吃老虎的结构很简单:主角显得平庸,有人鄙视主角,主角打脸反击,周围的人很震惊。

你如果只专注于描写这几点,写出来之后,读者反响可能也有,但为什么效果不够好?

因为扮猪吃老虎的核心作用,是让读者代入和共情 —— 别人鄙视、欺负主角,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愤怒,只有当读者共情主角,才能达到效果。

“扮猪” 这件事,核心是让读者代入和共情,你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代入主角、产生共情。

剧情里别人鄙视、欺负主角,目的是让读者感到愤怒,只有当 “让读者共情” 和 “让读者愤怒” 这两个目标都达成以后,再安排打脸,读者才会从心里觉得爽,情节才顺理成章。

我们不能通过拆书只关注桥段的 “结构特征”,更应该关注 “情绪特征”,是情绪的传递。

你们的面前是一群活生生的读者啊,你首先要跟他们传递 “这个主角很老实、很不错,就像你们每个人一样”,通过剧情展现 “这个主角很好、很老实、很不错,没惹任何人,甚至做了一些好事,能当好人的时候,会尽量当好人”。

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就是为了让读者共情主角。然后有一个人出来,非得欺负主角,你要交代清楚 “这个人是什么背景,欺负人欺负惯了”—— 社会上确实有这样的人和事,你把这些写得合理一些,合理性做好了,读者就会觉得 “真有这种事,换我我也生气”,甚至会觉得 “他妈的,如果是我,我会干掉这个坏人”。

当读者产生这种心理反馈的时候,主角再去反击干掉反派,这个情节就顺畅了。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扮猪吃老虎、装逼打脸,都要讲究 “呼之欲出” 的原则,你得对你屏幕前的读者有想象、有把握。

就是你想安排 “杀反派” 的时候,要知道大部分读者都在呼吁 “杀了他”,只有当大部分读者 “想杀的欲望” 到了极致的时候,再安排击杀,这就叫 “呼之欲出”。

我们每个人在设计高潮、设计爆发性情节的时候,都可以想一下:我要写这段情节,现在读者的情绪有没有被我调动到这个程度?

他们有没有绝大部分人都在呼吁、都强烈想 “干掉这个反派”?到了这个程度,你再推进情节,就一定能成功。

如果你只是固执地做 “结构”,铺垫了很多模式化的内容 —— 比如反派怎么坏,却写得像卡通一样敷衍,只是为了完成 “任务” 再安排打脸,很多人失败就失败在 “读者情绪没到位”。

总结:
从开头到现在,我说的是三个技巧,这三个技巧分别对应 “起承转合” 的三个环节。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各样的技巧非常多,今天说这三个,主要是希望大家对 “写作的整体性” 有认知。

我们写文不是我行我素地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是 “我有个好想法,碰运气写个开头,拆本书模仿一下结构,却对结果没任何想象、没任何预期”,我们不是为了这些而写。

说白了,你做这整件事的核心,是 “我们面前有一群具体的读者,我们要引导这些人的思维”—— 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特定程度,这样才有效;然后把一些特别的想象、他们没想过的思考,最终传递到他们脑子里,我们是在做这样一件事。

当我们做这件具体的事时,很多专业的探索就产生了:前期要尽可能给予吸引力,多放钩子、多开支票,这种吸引力最好是大众化的,不要小众化。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 “套路”?

因为套路才是最大众化的内容,你要参透套路的作用,利用它的 “大众化属性”。比如写一个合理的美女角色,不用多,写几段融入第一章剧情,勾勒出完整形象就行 —— 读者看到美女,自然会想 “主角肯定会跟她有交集”,不管你写什么剧情,都能多一个钩子。

主角被鄙视,读者自然会想 “肯定会打回去”,对吧?你第一章写主角被鄙视、被退婚,也是很好的选择,只不过有的人会在开头两三章,专注完成 “退婚 - 打脸” 的循环,而我会把 “退婚” 这件事先放着,十几二十章以后,用新的方式再处理这件事。

我们很多人追求 “创新”,但创新不是 “完全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最好的方式是 “新内容加在后面”—— 先写标准套路的前半段,如果你没把握把后半段写得特别好,就把后半段改一改,这就是创新,也是最适合大部分人的创新方式。

小众的内容,除非你功力非常深、有十足把握 —— 比如 “我这个爽点肯定没人写过,一定能打动很多人”,就像肘子写《大王饶命》那样,设置了那种级别的钩子,你有把握,才可以用整个开头去烘托;否则,不要把小众内容放在书的开端。

读者共情之后,你再抒情;读者共情之前,不要抒情 —— 因为跟陌生人第一次交流,一上来就抒情,只会被当成 “神经病”。就算知道你是文青,看到你一上来就浓烈抒情,大家也没法共情,所以开端一定要注意:共情之前不要抒情。

写到 “过场” 情节时,要引导读者思维,尽量不要冷场,尝试走两条线、做 “障眼法”—— 写完一个高潮,最不该掉以轻心,写到高潮时,脑子里要有个 “信号灯”、有个 “警报” 在提醒 “该埋的伏笔,现在就要埋”,不要写完高潮就酣畅淋漓地去休息。

写到情节激烈点,或者想在高潮时抒发人生感慨,标准是 “让读者先产生跟你差不多的心情”—— 比如你想写 “杀大反派”,先让读者产生 “想杀反派” 的念头,再抒情;反正要先让读者通过剧情得出跟你差不多的结论,用论据让他自然得出结论,再抒发感慨。

如果你抒发的比读者预期的更好,他会觉得 “你是互联网嘴替”,懂他的心情,这时读者才会把你当 “知己”,而不是 “变态”。但其实读者的心理都是你引导的,他得出什么结论,关键在于你让他看到了什么剧情。

所以我们写作,对 “整体” 的想象,核心就是 “引导读者”。基于这个想象,我一直跟人说 “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 “写作本质” 的认知 —— 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事?

基于这个认知,我们可以把所有技巧拿出来分析:比如 “我今天学了‘蒙太奇’技巧,想写蒙太奇画面切换”,这个技巧前期好用吗?不好用,会吓到读者;中期该怎么用?

又比如你有个人生感悟、人生结论,前期能抒情吗?不能;到高潮时可以合理输出,又该怎么输出?所有技巧,都能通过 “写作的整体性” 来衡量。

我们只是在 “慢慢抓住一个陌生人的心,给它加一点东西、做一点‘按摩’,让他得到特定的感受”—— 写作的每一个环节,所有技巧都是为这件事服务的。

有了这个认知,写作时随时都能想 “我已经把读者引导到什么程度了”。不知道你们平时会不会这样想,现在甚至可以想 “我这段剧情,把读者的情绪熬到什么程度了?把这锅‘情绪汤’煲到什么火候了?这里适不适合抒情?如果抒情,写什么内容读者能理解?”

因为本质上,我们是在对读者的心理做 “工作”,所以在这里,我分享这三个 “虽然不是最重要,但有参考价值” 的小技巧 —— 技巧性的东西不一定要用,用好了能加分。

比如 “大量暗示的开头”,是不是一定比 “单一系统流开头” 更好?不见得,关键是 “做到极致、能吸引人”,核心是 “把读者拉进来”。你可以用各种方法,看哪个方法更符合 “拉读者” 的目的,哪个就是好方法。

哪怕我抛十张支票,也不一定比肘子《大王饶命》开头那个 “单一系统钩子” 效果好,对吧?不用魔术手法走双线,能不能吸引人?也可以 —— 比如写过场情节时,不用双线,只专注 “起承转合”,到中段剧情也能吸引人。

像《诡秘之主》写克莱恩,每一章都有亮点,不搞复杂的长线起承转合,每一章都有小高潮,大家一样爱看。高潮时是不是一定要 “让读者走在前面”、一定要 “呼之欲出”?严格来说也不是。

你可以用 “突兀、吓人的高潮”,这种处理方式常用于悲剧 —— 写壮烈的悲剧时,突然把某个人写死,读者一想 “剧情合理”,被吓到,这也是一种高潮;但一般来说,正向的高潮,基本都要求有 “呼之欲出” 的感觉。

如果你能做到 “读者呼声在前”,那这个高潮肯定有不错的质量,所以这是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我写各种高潮时,经常会仔细想 “读者是不是走在了我前面”。

《赘婿》第七集写 “杀皇帝”,我用了七集剧情描写 “国家的腐朽”,没说过要杀皇帝 —— 虽然主角做了些铺垫,但我一直没明说,读者当时也不敢想 “会杀皇帝”,但已经特别恨那个皇帝了。我用七集剧情让读者从各个角度憎恨皇帝,等读者 “恨到极致”,再安排杀皇帝,这个高潮就水到渠成。

所以 “呼之欲出” 这四个字,你们写高潮时可以记一下。但重要的不是这几个技巧 —— 技巧一定有替代品,重要的是 “随时想象‘拉读者、引导读者思维’”。

我 20 多岁时意识到这一点后,发现所有技术都没有 “高下之分”。以前学技术,总觉得有的技术 “高端”、有的 “低端”,有的技术 “用出来格调高”;理解 “写作是为了拉读者、对读者心理做工作” 后,才发现所有技术都一样,没有高低。

我们可以用平常心去用各种技术。你们现在刚签约,还在 “积累手段、积累各环节功力” 的阶段,会接触很多说法,有的说法你觉得自己擅长,有的剧情你写得顺手 —— 比如有的人只敢写历史文、有的人只敢写都市文,因为你们只熟悉某方面的片面技巧。

但当你发现 “引导读者内心才是关键”,就会对技巧无所谓 —— 没有高低之分,反而能以平常心去学:缺什么技巧,就去学什么。我这十多年,一直是这么做的。

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论,也是我的写作核心:随时随地只关心 “读者的内心”,只关心 “怎么触达读者内心”,不关心那些基础技术。

只有一个技术,我反复跟人说,因为它普适性极高 —— 不管你写什么题材,第一章尽量加个女角色进去。只要处理得不让人恶心,理论上能帮你多吸引 1/3 的读者,非常好用,别排斥。当然,这说到结尾了,开个玩笑。

今天最主要是让大家理解 “写作的整体性”—— 三个技巧可能能用,用起来也不错,比如前期、中期、后期各有侧重,但重点不在技巧本身。

好,这节课其实就说完了。之前说 “和经典作品的关联”,这个话题太深了;真要讲 “转合” 的技巧,你们很多人 10 年内都用不到,时间也有限,就不说了。

本文原发于龙空,作者:愤怒的香蕉

- 我是有底线的,感谢阅读 -
           
 二维码  
写作营公众号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