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小说老是情节逻辑不通,人物缺少足够的动机?

罗辑不通、人物缺少动机具体表现在,作品出现世界观矛盾、人物行动存在不合理性、情节巧合太多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将导致作品不真实,让人觉得不可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对待,下面我分几个大类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构建的世界观本身存在问题
比如在写科幻小说时,本来设定的是,人类无法突破光速,这是人类的共识,但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却让主角进行星际跳跃,这会彻底摧毁读者阅读的沉浸感,开始怀疑你的作品。如果这样的错误来回多出现几次,作品的可信度就荡然无存。
正确的做法是,需要在写大纲的时候,就建立规则闭环。
有一个方法叫“三三制" ,据说可以有效避免规则出现问题,大家不妨试一下,具体的做法的是,给作品里的世界观或规则设定三条运行规则、三个限制条件和三个例外情况。
比如,我们以魔法体系为例,如果设定 "火系魔法可操控火焰",就要明确在施展魔法时需消耗精神力,且无法在水中使用,同时设定高级魔法师可短暂在潮湿环境下施法等合理的例外情况。这样一来整个规则就形成了闭环,在作者于写作过程中不随意更改规则的前提下,在世界观和规则这一块就不会出现问题。
当然,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并不是说规则没有问题,世界观就真实可信了,不是的。
细节的真实感是世界观可信度的关键。
很多作者在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他们不会去破坏在大纲里构建的规则,但由于缺少细节,使得小说世界缺乏真实感,最终依然会让读者觉得不可信。
比如开篇某个人死了,在没有描写具体疑点的时候,作者先入为主,认为死者的死因可疑。
有人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会先入为主?
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作者大纲里是这么设定的,所以他就这么去写了,只是忘了细节的交代。
又如在描写医生手术场景时,基本的常识是消毒、麻醉、开刀、止血、缝合,但由于作者可能不了解这些流程,导致出现常识性错误。
还有像警察办案的情节,需要遵循接警、出警、勘查、走访、调查、锁定嫌疑人等正常办案流程,但同样由于作者对这些不了解,出现常识性错误。
对于专业领域的内容,建议先去了解那些细节,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士,确保描述准确。
细节的不真实,能直接导致作品的不真实。
二、人物行为动机的缺失
不少作者常犯的错误是让人物为情节服务,比如在一部校园小说中,性格怯懦的女主角,前面描写一直的娇弱的性格,后面突然当众顶撞霸道校长,但是在这个转变出现之时,却未给出任何心理转变的铺垫,于是人设就崩塌了,会让人感到突兀。
人物的性格与行为不挂钩,就是人物行为动机缺失。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知道人物为什么而行动。
比如发生了一次地震,主角疯狂地探究原因,他认为这次地震一次是有原因的,是人为的某种因素导致的,但不知道主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
如果主角的行为莫名其妙,那就十分糟糕了,让人根本看不下去。
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应与其性格与成长环境、经历相符,就像现实中没有人会突然做出违背本性的举动。
人物的每一次行动,一定要给出足够充足的理由和动机。
三、因果链不符
情节逻辑的核心是因果关系,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出现的结果,必然有一个因。
但很多人常依赖巧合推动故事,没有因只有果,他们认为这就是强冲突、强节奏,然而没有因,再强的冲突和节奏都是没有用的。
比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主角恰好听到反派对话,恰好找到关键证据,恰好在最后时刻获救……巧合多了,会让情节失去说服力。
真正扎实的情节应该像多米诺骨牌,每个事件都是前一个事件的结果,同时引发下一个事件。这样的情节才是合理的有节奏和冲突的情节。
以上差不多就是情节逻辑不通,人物缺少足够的动机的三个主因,大家在写作时要注意一下,并且最好写好大纲以后再动笔,写完之后,理应再检一遍,是否有逻辑错误,可采用反向阅读法,从结局倒推至开头,检查每个情节因果关键是否存在不合理,这种方法能有效发现正向阅读时忽略的逻辑断层。
专业细节的考据程度直接影响小说可信度,描写特定职业场景时,一定要去查阅相关资料,比如医生的专业术语、警察的办案流程、程序员的代码编写习惯等,这些细节的准确性会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对于历史题材,服饰、礼仪、称谓、说话方式等细节,需要符合当时历史的时代特征,避免出现历史常识性错误。
本文为写作营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星陨之刃
人物行为动机缺失真的是很多新手的通病,建议新手都来看看这篇文章
键盘探险家
说得太对了!最近看的一本小说就是各种巧合堆砌,看得我直翻白眼🙄
风过处
这个三三制世界观构建法挺有意思,准备试试看效果如何